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两大核心战略,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体系文件脱离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机制运转不畅,严重制约了其风险防控效能的发挥。

一、形式大于实质的困境

1、文件体系管理失序,制度“悬空”

管理不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件分散、版本混乱、缺乏统一归口与动态更新机制,导致员工无所适从,查找困难。

脱离实际,操作性缺失:制度文件往往由少数管理人员“闭门造车”,或简单套用模板,未深入结合企业具体工艺流程、设备特点、人员素质和实际风险。条款笼统模糊,缺乏具体场景下的操作步骤、量化标准和明确责任人,成为“抽屉文件”,无法有效指导现场作业。

职责边界模糊:制度中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界定不清或相互交叉,出现问题时易产生推诿扯皮,“人人有责”演变为“人人无责”。

2、执行层断裂,标准“落地难”

标准化要求与日常生产活动脱节,现场员工对标准不理解、不认同、不执行,对标准化的内涵、自身角色和操作要求认知模糊,在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结果差异不大,挫伤了主动性。

二、形式主义下的效能衰减

1、风险辨识评估“走过场”:风险辨识不全面、不深入,停留在固有认知或常见风险,风险评估方法单一(如仅用LEC法)、等级判定随意,未能真实反映风险大小和分布;风险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与现有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脱节。

2、隐患排查治理“两张皮”:隐患排查未与风险分级管控有效衔接,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岗位隐患排查要求不明确、指引不清晰,员工不知道“查什么、怎么查、查到问题怎么办”。

3、岗位执行薄弱,基础记录失真

岗位排查记录形同虚设:员工对自身岗位风险点及隐患排查要求不熟悉,排查行为被动敷衍。记录存在事后补填、照抄模板、甚至造假现象,未能真实反映现场状况。普遍缺少对发现问题的详细描述(时间、地点、现象、潜在后果),导致问题追溯和分析困难。

激励与约束双重缺失:对认真排查并发现隐患的行为缺乏有效激励;对排查不认真、记录造假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行为缺乏有力惩处。

4、体系文件支撑不足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尤其是岗位级)不健全、不实用、不动态更新。缺乏清晰的风险告知卡、岗位隐患排查指引卡等可视化、简易化的现场执行工具。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患排查标准未有效融入日常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破解当前困境,必须摒弃“为认证而认证”、“为检查而检查”的思维,以“实用、实效”为核心,推动两大体系深度融合、有机运行。

一、打造“能用、管用、好用”的标准化文件体系

1、制度编制:从“空中楼阁”到“扎根现场”

一线深度参与:制度、规程的制定与修订必须有基层班组长、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的全程参与。通过访谈、实地验证等方式,确保文件内容源于实践、契合实际。

场景化设计: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场景下的操作规范。操作规程需细化到步骤、动作、标准、异常处置;管理制度需明确“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留下什么记录”。

量化与可视化:尽可能使用量化指标(如温度、压力、时间、频次)代替模糊描述。广泛运用流程图、检查表、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降低理解难度。

2、文件管理:从“混乱无序”到“精益高效”

建立统一文档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平台(如文档管理系统、OA协同办公平台),实现所有安全文件的集中存储、版本控制、在线查阅、修订留痕、审批流程电子化。确保唯一有效版本,方便全员实时获取。

实施动态评审与更新机制:建立年度评审与触发式评审(如工艺变更、设备更新、事故后、法规更新)相结合的制度。明确评审流程、责任部门和输出要求,确保文件持续有效。

强化宣贯与转化:新制度发布后,必须进行针对性、互动式培训,确保员工理解其背景、要求及与自身工作的关联,将关键要求提炼为简明口诀、海报或电子提示,在作业现场显著位置展示。

二、推动机制“真运行”、风险“真管控”、隐患“真排查”

1、风险分级管控:做实做细,精准发力

深化风险辨识评估:采用多样化方法(如JHA、HAZOP、FMEA结合LEC/SLS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辨识,重点关注非正常工况、变更管理、承包商作业、设备设施老化等环节,确保风险等级评定科学、一致,管控措施优先顺序明确。

强化风险管控措施落地:将风险管控措施刚性嵌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培训教材、应急预案和作业许可。例如,高风险作业的管控措施必须作为作业许可证的签发前提条件。制作“风险告知卡”并张贴在对应区域/设备旁,内容简明扼要(风险点、风险描述、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责任人)。

动态更新与沟通:建立风险数据库并动态更新。任何变更(管理、工艺、设备、人员、环境)必须进行风险再评估,通过班前会、安全活动、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渠道,确保风险信息有效传递到相关岗位人员。

2、隐患排查治理:聚焦岗位,闭环管理:

开发实用化岗位排查工具:为每个岗位量身定制《岗位隐患排查表》或《巡检标准作业程序》。内容应聚焦该岗位的关键风险点,明确检查部位、检查内容、正常标准/异常现象、检查方法(看、听、摸、测、闻)、检查频次。采用图片、示意图辅助说明,力求直观、易操作。推行“隐患排查指引卡”,随身携带或置于工位。

赋能一线员工:开展专项培训,确保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风险点、隐患排查方法、标准及记录要求。培训要注重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明确员工在发现隐患后的报告路径(如立即报告班组长、使用移动端上报)和初步处置要求。

打造高效闭环流程:建立清晰的隐患上报(便捷渠道)、评估定级、整改通知、整改实施(明确责任人、时限、措施)、验收销号全过程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隐患全生命周期跟踪、超期预警、数据统计与分析。

严抓记录真实性与质量:强调排查记录的即时性、真实性、完整性。要求记录具体问题现象(而非仅写“正常”或“无”),鼓励描述细节,将记录质量纳入日常检查和安全考核,利用技术手段(如定位、水印、必填项)辅助防假。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深化与融合,是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要以“实用化、精准化、常态化、智能化”为原则,系统性重构制度文件体系,深度融合双重预防要素,特别是做实岗位层面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同时,必须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推动、清晰的责任分解、有效的赋能培训、严格的监督考核、正向的激励引导以及先进的信息化支撑,才能将纸面的体系转化为现场的行动力,将形式的要求升华为全员的安全自觉,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

-END-获取资料添加公众号:至本安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