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赖清德上台后,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在这一片喧嚣之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却频频发声,试图为局势降温。他一方面坦言两岸开战似乎已成定局,另一方面却坚称“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类比绝无可能实现。那么,马英九的言论究竟有几分道理?台湾是否真如他所说,无法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第一节:赖清德挑衅加剧战云,马英九频频灭火
近年来,赖清德领导的民进党政府持续发表“台独”言论,这让台海局势变得异常紧张。自2024年当选以来,赖清德多次公开宣称大陆无权代表台湾,并将两岸关系定义为“两国论”。他的这些表态不仅激化了两岸矛盾,也为战争埋下了导火索。
更重要的是,赖清德上台后加速了军事备战。他延续了2022年12月宣布的兵役延长政策,将强制兵役从4个月延长至1年,并于2024年1月正式实施。这一政策针对1994年后出生的男性,新兵月薪增至2.03万台币,训练内容包括美式作战指导和射击练习。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平息岛内的不安,反而让战争的气氛更加浓重。
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在背后推波助澜,不断煽风点火。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加大对台军售。日本一再否定《中日联合声明》,甚至暗拍前自卫队官员训练台军。但是,这些外部干预并未增强台湾的安全感,反而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却站了出来,试图为两岸局势降温。他早在2022年10月23日公开表示:“我担心大陆未来五年内会武力攻台。”这一言论直指战争风险的迫近,显示了他对局势的深刻忧虑。
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强调台湾与乌克兰的本质差异。他在2023年10月16日纽约大学演讲中明确指出:“两岸开战似乎无法避免,但台湾绝不是乌克兰,两岸关系也不同于俄乌关系。”
马英九认为,俄乌战争是两个主权国家间的冲突,而两岸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因此“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马英九的灭火努力并非仅此一次。他在2024年4月2日访问大陆时,参观孙中山故居并呼吁:“两岸应携手合作,避免战争,共同创造和平与繁荣。”他试图通过民间交流缓和紧张气氛,并引用孙中山“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
然而,赖清德政府的强硬姿态却让这些努力显得苍白无力。如今,台海的战云愈发浓密,马英九的灭火努力虽有其诚意,却难以扭转局势的恶化。赖清德的挑衅让大陆的耐心逐渐耗尽,这让马英九的和平主张显得越发无力。
第二节:地缘与军事实力对比,台湾远逊乌克兰
无论从地缘环境还是军事备战程度来看,台湾都远不如乌克兰,而大陆的综合实力却远超俄罗斯。这种巨大的差距是马英九断言“台湾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的重要依据。
他在2023年10月16日纽约大学演讲中提到:“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做过18次兵推,全都是大陆战胜美国,这还是在美国出兵的情况下。”他以此强调两岸军事实力的悬殊,并警告台湾不应寄望于军事对抗。然而,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首先,台湾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其战略劣势。乌克兰拥有广阔的陆地纵深,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北约国家接壤,这让其在俄乌战争中能够通过陆路获得源源不断的武器和物资补给,这为其持久抵抗提供了保障。
台湾却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台海天堑虽然提供了天然屏障,却也限制了其防御弹性。一旦战争爆发,台湾的海上补给线极易被解放军切断,而乌克兰则可以通过陆上通道持续作战。一旦开战,台湾岛的弹药只会在短时间内耗光,而美日的弹药支援只会被大陆所阻止。
更何况,台湾距离美国本土万里之遥,补给和增援的难度远超乌克兰。于是,台湾的地缘劣势让其难以复制乌克兰的持久战模式。
其次,台军的备战程度远不如乌克兰。乌克兰战前拥有25万现役兵力,战时通过全民动员迅速扩充至百万以上,其国土防卫军在短时间内组建完成,成为抗俄主力。
2022年2月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总统发布总动员令,几乎所有适龄男性都被征召入伍,这让乌军在人力上占据优势。然而,台军现役兵力仅16.9万,预备役虽有166万,却因训练不足而战斗力堪忧。2024年,台湾将兵役延长至1年,新兵训练加入美式作战指导,学习使用“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但这些努力仍显仓促。
台军前线作战单位编制仅达60-80%,装甲和步兵部队严重缺员,许多坦克仍是美制M60和CM11等老型号。与乌克兰的全民动员相比,台军的准备明显不足。更令台当局担忧的是,台湾民众对军队的信任度较低,过去4个月兵役甚至被戏称为“夏令营”,士兵则为不能吃苦的“草莓兵”。
此外,台湾的内部力量也远逊于乌克兰。乌克兰在战争前后重建了军事工业,无人机、弹药都能自己生产。而台湾则主要依靠美国军售,造血能力极差,因此必须依赖美军亲自下场。
但马英九在2020年9月24日中正大学演讲中指出:“若台海发生战事,美国援助台湾的机会不大。”这种判断与兰德公司兵推结果一致,美国若介入也难以扭转战局。
反观大陆,其综合实力远超俄罗斯。截至2025年,解放军拥有2921架作战飞机,包括歼-20、歼-16和苏-35,而台军仅430架,其中F-16V和幻影2000难以匹敌。
海军方面,大陆舰队规模全球第二,配备3艘航母、055型驱逐舰和先进导弹,而台湾海军仅靠4艘基德级驱逐舰和少量潜艇。
大陆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力量为军事提供了坚实后盾,大陆的GDP在俄罗斯的10倍以上,俄罗斯经济实力甚至不如一个广东省。大陆的压倒性优势让台湾难以像乌克兰那样长期抗衡俄罗斯。
更何况,大陆的导弹技术领先全球,2024年多次展示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其射程和精度让台湾的“天弓”防空系统形同虚设。大陆的无人机和电子战能力也远超俄罗斯,这让台军的指挥系统在开战初期就可能瘫痪。
因此,从地缘到军事实力,台湾与乌克兰的差距显而易见。马英九的“台湾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并非空话,而是基于军事现实的冷静判断。这种判断也提醒人们,若两岸开战,台湾的命运可能比乌克兰更短暂而惨烈。因为乌克兰尚能依靠外部援助拖延战事,而台湾一旦失去海上通道,其抵抗能力将迅速瓦解。
第三节:马英九反战难敌“台独”洪流,蓝绿一体推台湾入渊
马英九的言论代表了台湾内部的反战倾向。他在2024年1月12日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在两岸关系上,必须信任大陆。”
他将台湾选举框定为“和平与战争的选择”,试图以和平路线赢得支持。然而,国民党(蓝营)式微已久,岛内“台独”势力已成气候,马英九的话很快淹没在嘈杂的“台独”声浪中。他的反战主张虽有其道理,却难以改变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蓝营与绿营在本质上的共性,让台湾一步步滑向战争深渊。
马英九执政期间(2008-2016),两岸关系曾进入平稳期。他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三通,航班每周达数百次,大陆游客涌入台湾,护照免签国家增至100多个。
两岸战云一度消散,大陆推出多项惠台政策,如开放更多城市直航、给予台湾学生奖学金、降低贸易壁垒等,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2008年两岸贸易额仅890亿美元,到2015年已增至1880亿美元,这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
这一表面的和谐掩盖了马英九的另一面。他并未真正遏制“台独”势力,反而在文化宣传上纵容去中国化。台湾课本逐渐删去“中国内容”,历史教育淡化两岸联系,“中华民国”被简化为一岛之史,这让青少年被“台独”思想毒害。于是,民进党趁势崛起,2016年起连胜三次,赖清德成为最坚定的“台独”代表。
此外,马英九的软弱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治理上。2009年莫拉克台风引发的“八八风灾”因救援迟缓,重创其形象;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表现平平,失业率一度高达5.8%。
他在两岸问题上低估了岛内的“反中”情绪。2014年“太阳花运动”爆发,年轻人反对《两岸服贸协议》,马英九和国民党威信扫地。于是,民进党趁机上位,2024年民调显示,20%多民众倾向“独立”,30%支持“维持现状”,反战声音日渐式微。
马英九并未采取强硬措施遏制民进党,反而任其坐大。2016年民进党全面执政后,推行“新南向政策”,试图摆脱对大陆的经济依赖,2023年对大陆出口仍占台湾总出口的40%以上。于是,绿营在台湾稳如磐石,马英九的反战主张逐渐失去市场。
事实上,国民党和民进党在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两者都不愿放弃在台湾岛内“小朝廷”称王称霸的快感,都希望能拖一天是一天。马英九当政时,他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虽缓和了两岸关系,却被大陆视为文字游戏。
国台办多次强调“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拒绝“一中各表”的暧昧解释。然而,马英九并未正视这一分歧,也未推动国民党内部改革。
他在2022年9月28日座谈会上呼吁“两岸基于共同政治基础对话”,却未具体阐明如何落实。他未能在教育、文化领域抵制“台独”渗透,这让民进党得以在年轻人中扎根。于是,这种拖延策略让蓝营失去了主动权,更让民进党趁机将“台独”推向高潮。
蓝营若真想和平,就应放弃“一中各表”的幻想,转而拥抱“一国两制”。大陆早在1982年提出“一国两制”,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这为台湾提供了可行的和平路径。然而,马英九却始终不愿迈出这一步。
他在2024年8月13日表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问题中国自己解决。”这一立场虽符合反战初衷,却未给出具体方案。蓝营内部派系林立,马英九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2024年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连连失利,这让其和平主张更加边缘化。因而,蓝营的和平口号显得空洞无力。随着赖清德的不断挑衅,和平统一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若蓝营不能正视现实,它很可能将与绿营一同玉石俱焚。
马英九的反战倾向虽代表部分民意,却因蓝营的衰落和绿营的强势而难有作为。赖清德的挑衅让大陆的耐心逐渐耗尽,2025年解放军军演已覆盖台湾周边海域,东部战区多次展示导弹试射,这让战争的脚步越发逼近。蓝绿两营的拖延策略却让台湾无法自拔,它们如同击鼓传花,将岛内民众推向战争的深渊。因为蓝绿的短视已让和平之门越关越紧,台湾的命运正悬于一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