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这几年口碑一落千丈,从明星歌手到被贴上“跳梁小丑”标签,他的艺术道路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曾经大众是如何捧他的,如今为什么又对他失去宽容?
李玉刚刚出道的时候,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都比较新鲜,很多人甚至觉得他这样将传统戏曲和流行音乐混合的表演很有意思,既有听觉的新意,也很吸引眼球。
那时候的他,舞台上穿着花旦的服饰,一张口,既能唱出女生的柔美,又能兼顾男声的厚重。
大众对他赞赏有加,愿意用一种包容心态看待一个农村出生、没那么多条件的年轻人努力在娱乐圈摸爬滚打的样子。
李玉刚成了“草根逆袭”的代表。而到了现在,不看好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甚至认为他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亵渎,演员梅葆玖还在他身上“点火”批判,这才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他以前在东北农村长大,成绩不错,但经济条件一直很有限。
能考进艺术学校,却因家庭条件被迫辍学,拿着200块钱到长春打工。
刚开始做餐厅服务,后来咬牙去开家政公司,最后才靠演唱挣钱。
这样的成长经历其实挺励志,大多数观众最早喜欢上他,就是因为他努力上进,人生很有“逆袭”味道。
比起那些一出生就有资源的同行,像李玉刚这样“熬”出来的明星确实容易让人共情。
可后来他选择了反串路线,在夜总会和歌厅唱歌时,因为女歌手缺席,临时客串了花旦角色,发现大家反应热烈,这才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
再之后他参加了《星光大道》,一举成名,在决赛上拿了第一名,这条路也算是走得非常顺畅。
于是李玉刚这个名字和“国粹传承”“现代创新”这些词总被连在一起。
他成名后,粉丝把他和梅兰芳作比较,一度把他捧成了新时代国粹的代表人物。
也正是这样,李玉刚走到了传统和潮流交汇的风口,却很快发现两边都不讨好。
他创新的表演方式确实让更多年轻观众接触戏曲,可是京剧圈子的人却不买账,认为他乱改戏曲的表现手法,不懂规矩。
梅葆玖作为梅派的继承人,看到李玉刚被称作“现代梅兰芳”和“梅派传人”,更是直接表达了不满。
这种不满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传统戏曲讲求规范、讲求传承,他们希望每一代人都能尊重经典。
梅葆玖把李玉刚的表演看作是一种“大杂烩”,觉得他只是借用了戏曲的外壳,但没有真正领悟到精髓。
尤其是在一次晚会上,节目组说了一句“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现场就把李玉刚推上风口浪尖。
他本人并没有谦虚反驳,媒体和大众也开始认为他不够谦逊。
时间长了,他在专业圈的口碑一路下滑,这也给了老一辈艺术家批评的理由,认为他“只重表面花哨,不重内在功底”。
其实,李玉刚遇到的困局,也是很多跨界艺人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创新真的做到既接地气、又不失传统的深度,始终是个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内心也有很多矛盾。
一方面,他确实希望把古老的戏曲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出来,扩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这些做法必然破坏了一些传统的边界,也容易被专业圈说成“不正宗”。
艺术市场和个人追求碰撞,商业化和纯粹传承的难题,李玉刚没能很好应对。
他既想借助创新再上层楼,吸引更多观众目光;又渴望被传统圈子承认,这其实非常难兼顾。时间长了,不同声音越来越多,对他的期待明显变了。
回过头再看,其实李玉刚也并不是第一个想创新的人。
在他之前,梅兰芳能有全国影响,是因为在守住规矩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梅葆玖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坚决认为创新绝不能牺牲内在,这才导致他和李玉刚发生冲突。
其它跨界者像陈德容、房琪、傅首尔,大家对他们的宽容度也不尽相同。
李玉刚与这些同行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他试图做好“传承者”,但方式太过猎奇;二是他在成名后态度没有摆正,让老一辈艺术家觉得他“飘”了。
换句话说,同行里不少人是被当作“尝试新东西”,而李玉刚却总想把自己塑造成主流甚至顶流,这样两头不讨好。
这种对比很明显,傅首尔跨界演戏,大家更多是看热闹,觉得“名嘴来演戏”本身就挺有趣,也不会真的拿那么高的艺术要求去衡量。
反倒是李玉刚因为涉及了国粹,触碰了传统和新潮之间最敏感的部分,这样的小心思一下就被放大了。
他在接受观众认可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没能注重和传统圈子的交流,最终变成了左右都不满意的局面。
这几年,李玉刚还做了更多跨界尝试,比如转向导演,试图在舞台或者影视领域再闯一番新天地。
他拿奖的背后,同时也伴随着质疑——人们觉得他什么都想做,但样样都没有旧的成就那么突出。
不如专注于一样,把内功打扎实再尝试新的可能,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其实李玉刚自己也清楚,观众需要的不止是新意,更希望他能为传统文化找到真正的生命力,而不是单靠舞台包装和流行词汇来维持热度。
在艺术传承的道路上,每个艺人总会遇到选择,是继续踩在前人的肩膀上钻研,还是跟着市场走。
李玉刚早年出身寒门,靠自己的努力拼到舞台中央,有资格不被苛责。
只是随着舞台越走越大,商业和传统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
观众对偶像有了更高的期望,这种变化又有多少艺术家真正能承受得住?
他的故事其实提醒了很多人,创新不是随便乱改就能成事,也不是靠批评传统吸引关注就能红得更久。
时间流逝,曾经站在神坛上的李玉刚不再拥有一呼百应的话语权。
大家开始习惯用更理性的目光看待他的舞台和作品。
不认可的人觉得他是借国粹赚钱的人,认同的人则为他的勇气叫好。
李玉刚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只是在中国文艺传承上,大众对创新和传承之间的尺度难以达成一致。
毕竟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只是能否回归对艺术本身的敬畏,才是真正值得每个艺人深思的问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