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根据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一个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在水深高达9533米的海底深渊,发现了一片规模巨大的“生命绿洲”。

水深9533米!中国科学家发现巨大的“生命绿洲”,绵延2500公里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科学家表示,此次发现源于2024年的一次计划外的“绕路”,当时中国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正在西太平洋预定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有一次,当“奋斗者”号在一个近万米深的潜点完成了预定任务,准备返航时,科学家临时起意:要不,我们顺道去旁边的斜坡上转转?

正是这个临时的决定,拉开了此次发现的序幕——他们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如同草原般的生物群落。

这样的场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毕竟这里是水深高达9533米的海底深渊,承受着相当于近千个大气压的恐怖压力,常年冰冷刺骨,不见天日,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怎么会有如此繁盛的景象呢?

水深9533米!中国科学家发现巨大的“生命绿洲”,绵延2500公里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科学家调整了计划,将大量精力都投入到对这片神秘区域的探索中。

“奋斗者”号一次次潜入深海,不断带回新的信息,当所有的发现拼凑在一起时,一幅宏伟的画卷展现在科学家面前:

这里并非是孤立的“生命孤岛”,而是一片绵延2500公里左右的“生命绿洲”,从千岛-堪察加海沟一直延伸到阿留申海沟。

科学家发现,这片“生命绿洲”中的生物,以深海管状蠕虫和蛤类等双壳类软体动物为主,它们密集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物群落,根据这些群落的特点,科学家甚至还为它们起了不同的昵称,例如:“腊梅园”、“棉花田”、“蛤蜊床”、“蓝沼泽”……

水深9533米!中国科学家发现巨大的“生命绿洲”,绵延2500公里

那么,这片巨大的“生命绿洲”中的生物,究竟是靠什么能量来维持生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此次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它们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是依靠一种被称为“化能合成作用”的独特生存法则。

简单来讲,在这片“生命绿洲”的下方,地壳的板块正在缓慢地相互挤压、俯冲,这个过程形成了很多断层裂缝。

在这样的情况下,断层深处沉积层里的甲烷和硫化氢等物质就会被不断地释放出来,而这里的微生物会利用这些物质蕴含的化学能,以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合成有机物,从而形成了整个系统的能量源头。

水深9533米!中国科学家发现巨大的“生命绿洲”,绵延2500公里

这里的很多动物(如深海管状蠕虫和双壳类软体动物)则与这些微生物建立起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它们会把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体内的共生菌,并为其提供生存保障,后者合成出的有机物再供宿主使用。

围绕这些核心群落,其他小型生物则以细菌膜或动物残骸为食,捕食者再以它们为猎物,逐级形成完整的食物网,就这样,沉积层不断提供甲烷和硫化氢等物质,海水不断带来二氧化碳,化能合成便能长期持续。

也就是说,整个系统靠的是“深层流体的化学能 + 海水里的二氧化碳”,在冰冷、高压且黑暗的海底深渊中,支撑起了一片巨大的“生命绿洲”。

此次发现,可谓是刷新了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原来在近万米的海底深渊,生命依然能以超乎想象的方式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此次研究的科学家表示,在今年(2025年)年底,他们将再次起航,奔赴下一个目标——智利海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家们的探索脚步,人类对于这个地球海洋的认知边界,还将被一次又一次地拓宽。

参考资料:Peng, X., Du, M., Gebruk, A. et al. Flourishing chemosynthetic life at the greatest depths of hadal trenches. Nature (2025). doi.org/10.1038/s41586-025-09317-z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