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9月24日就是传统佳节——中秋节,子渊特地推出中秋节专栏,跟大家聊聊历史上的中秋盛况。据现存史料,中秋节最早源自春秋时期的祭祀礼法。到隋末唐初之时,由于军粮的种类匮乏,而且能够随身携带更是少之又少。唐军谋臣裴寂在八月十五赏月之际,灵感忽现,发明了月亮形状的圆饼,一举解决了随军干粮的问题。

虽然吃月饼是唐朝才开始有的习俗,然而赏月的习俗却早在春秋时候就有了,只是到了唐朝才开始流行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唐玄宗李隆基。相传唐玄宗曾在梦中游览月宫,并得到了名传天下的《霓裳羽衣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各级官员开始自觉学习“赏月”风俗并吟诗作赋,在此感染之下,民间百姓也纷纷仿效,八月十五赏月的习俗从此开始流行。 到北宋时,官方正式把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并进一步出现了“拜月”的习俗。人们登楼或在院子里焚香拜月,男子祈求早日中举,女子祈求貌似嫦娥。此外,在中秋节的时候,放天灯是也必不可少的,现代人一般称作“孔明灯”。然而在古代,纸张并不算便宜,富贵之家可以用纸糊几个天灯,农家孩子则多用南瓜、柚子、橘子做灯聊表心意。

其实除了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拜月习俗,而且历史渊源比汉族更深。在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中,曾出现过一个“拜月教”,虽然这是根据傣族“拜月”风俗所虚构的,但却从另一种角度反映出其风俗的渊源之深。傣族人民认为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而岩尖则是傣族人的英雄,他曾经率领着傣族人民打败了敌人,不幸战死后升向天空,变成了皎洁的月亮,在黑暗中为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此外,作为蚩尤后裔的苗族也崇拜月亮,他们跟月亮有关的习俗是闹月、跳月和踩月。踩月更像是苗族的求偶活动,单身的小伙子趁着夜色,在月光下用芦笙和木叶吹出美妙的乐曲,呼唤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如果小伙子吹了三遍后,姑娘还不出现,就说明姑娘拒绝了他,小伙子只好无奈离开,如果再吹就是不礼貌了。如果姑娘出来了,那自然就是花前月下的浪漫。 到明清两朝之时,赏月活动依然盛行。中秋节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人为增添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这一天除祭品果饼必须是圆的以外,其他东西也尽量都选择圆形的。在这一天,古人会摆上李子、苹果、葡萄等圆形水果,并在饭桌上给月神望舒留出席位,向着月出方向供拜。在和珅故居(晚清改建为恭王府)中就有“邀月台”,不少权贵之家更是建造过“拜月亭”。

相比而言,古人在中秋节这天的娱乐活动也远比现代人丰富。除了常见的吃月饼、赏月、赏花灯、猜灯谜以外,中秋节更是无数才子佳人相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之一,许多夫妇都是在这一天相识。在清人笔记之中就记载过,大才子纪晓岚府上的一位小妾,就是通过猜灯谜而得到的。 提起了纪晓岚,就不得不提及乾隆皇帝。作为古代有名的长寿皇帝,他一共在避暑山庄度过了48个中秋节。再加上他的生日为八月十三,于是乾隆皇帝下诏规定从其生日(万寿节)起到中秋节的三天时间里,各地统统放假,举国欢庆佳节。乾隆皇帝祭月时,会摆放二十八种贡品,其中的自来红小月饼,常常会赏赐给随行的嫔妃阿哥。

在饮食上,宫廷里常常会有准备家宴。古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所以从明朝开始,螃蟹是宫廷中秋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角,而且还备上超大月饼,中秋当晚切成小块分给整个皇室吃。到清朝时,这种习俗得到强化,不仅是皇室吃大月饼,还会给近臣赏赐,比如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不过要是跟现代制作的特大月饼比起来,这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了这么多,各位读者朋友会怎么度过自己的中秋节呢?家乡又有什么传统习俗,喜欢吃什么口味的月饼?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跟子渊和全国朋友一同分享。 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考》《帝京岁时纪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