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妃相貌丑陋,爱啃酱肘子,慈禧不疼光绪不爱,活到50岁一生富贵
瑾妃,是皇帝光绪皇帝的妃子——温靖端康皇贵妃。她的一生虽平淡无奇,却也在清朝的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光绪帝一生有三个女人,一个是慈禧的外甥女隆裕皇后;一个是最得光绪帝宠爱的珍妃;还有一个就是慈禧不疼光绪不爱的瑾妃,她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光绪帝的命运与情感。瑾妃虽没有隆裕皇后的显赫身份,也没有珍妃的聪明伶俐和善解人意,可她却是这三个女人中,笑到最后的那一位。
一、瑾妃的家庭背景
瑾妃来自满洲镶红旗人,他他拉氏之女, 1874年生于官宦世家,整个家庭背景很好,都是当官的,家族地位显赫:
她的祖父他他拉·裕泰,历任湖南、四川、安徽按察使,后任湖南、安徽布政使。
她的父亲他他拉•长叙曾依次任职:任礼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官至户部侍郎。
她大伯长启,官至广平府知府;
她二伯长善,官至广州将军;
她三伯长敬,官至绥定府知府。
瑾妃的父亲一生为官,共娶了四位嫡妻,都出自宗室觉罗名门:他的第一位老婆为大学士觉罗宝兴之女;第二位老婆为惠端亲王绵愉(嘉庆帝第五子)四女;第三位老婆为大学士宗室载龄(康熙帝第三子)之女;第四位老婆为副都统宗室奕贵之女,可见其家族的显赫。
但是长叙的这四个老婆都没有为他留下成年的子嗣,瑾妃的父亲一生共有3子5女,全部为侧室所生。
瑾妃的大哥官工部笔帖式;瑾妃的二姐嫁给了博尔济吉特氏山西布政使葆亨之子。
瑾妃和妹妹珍妃相差两岁,她们和大哥同为侧室赵氏所生。虽说瑾妃和珍妃是亲姐妹,但珍妃和瑾妃在容貌和性格上区别特别大,妹妹有着白皙的肌肤、秀美的相貌、聪明伶俐的才智以及活泼的性格;
瑾妃却有着大长脸,肿眼泡,眼珠外突,塌鼻梁,外翻的厚嘴唇,又粗又短的脖颈,臃肿的身材,她的样貌让人不忍直视,甚至可以说太丑陋,不过她的性格却比妹妹沉稳得多。
二、瑾妃和妹妹的早年生活
瑾妃和妹妹的早年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浸润着深厚文化的底蕴。她们自幼跟随二伯父长善在广州生活,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她们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她们的二伯长善将军尽管身居武将之位,却对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和追求。他善于结交文人墨客,广交名人雅士,其中不乏具有先进思想的著人物,他为了两个侄女的未来,专门并聘请了一代名士文廷式作为她们的老师,为她们传授学问、启迪智慧。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有他辅导教育,自然不会差。
在文廷式的悉心教导下,瑾妃和妹妹得以接触到深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她们不仅学习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更在文廷式的引导下,开始关注社会动态、思考人生哲理。这种全面的教育,不仅为她们日后在宫廷中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她们接触的都是新思想、新观念,更在她们心中埋下了追求幸福、崇尚自由的种子。
瑾妃的家庭环境也对她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长兄志锐、志钧都是思想开明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瑾妃。她的母亲赵氏,更是一位开明通达的女性,她无微不至地关注着女儿们的学业和成长。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中,瑾妃虽然相貌不怎么样,但她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她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开放的思想观念;既有着女性的细腻和温柔,又有着不输于男子的胆识和魄力。
三、瑾妃和妹妹一块入宫
光绪十五年(1888年),皇宫之内喜气洋洋,一片繁忙景象。这一年,皇帝即将选妃,户部右侍郎长叙深知这是家族荣耀的机会,便将两个女儿送入宫中备选。大女儿年仅15岁,小的年仅13岁,正值青春年华。
长叙满怀期待,以他为官多年的洞察,似乎早就料到自己的两个女儿会同时都能被光绪帝选中。
果然,在这一年的金秋十月,在光绪帝的选后大典上,瑾妃与她的妹妹珍妃一同被选中,并指定为嫔,她们的身份从此转变为了尊贵的皇室嫔妃。
而光绪的皇后则是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她是光绪帝的表姐,是慈禧太后早就为光绪帝筹备好的,她让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
大婚过后,隆裕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瑾嫔入宫,入住东六宫的永和宫;她的亲妹妹珍嫔,则同样在东六宫的景仁宫入住下来。
永和宫与景仁宫相距不远,但两姐妹却难得一见。宫廷的规矩森严,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也不能随意相见。
立慈禧的侄女为皇后,令光绪内心极为愤慨,也是光绪内心最不满的大事,婚后光绪帝对隆裕皇后就非常冷淡。
慈禧害怕自己侄女被皇帝冷落,就对光绪严加控制,不容许他广立嫔妃,所以光绪的后妃只有这三位。
这三位相比,瑾妃的容貌位居第二。慈禧的侄女静芬,名字听起来似乎带着一丝宁静和美好,然而,她的外貌却与这个名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她的黑白照片中可见,她的脸庞长而瘦削,两颗突出的大龅牙更是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身材瘦削的她,总是含胸驼背,给人一种缺乏自信的感觉。而她的神情更是忧郁,仿佛总是笼罩着一层阴霾,气色也差得让人心疼。聪明的光绪帝自然知道慈禧的用意,对隆裕皇后多有防备,帝后之间的感情很不好,甚至差到了极点。
瑾妃自然明白,在宫中,美貌与智慧往往能赢得皇帝的青睐,但其自身条件的不足,使她如隆裕皇后般,让皇帝都不愿多看一眼。
看到隆裕皇后这副摸样,瑾妃也顿觉释然了。
这样的处境,使瑾妃变得沉稳内敛,善于察言观色。
每日里她除了例行的请安与侍奉皇后之外,便是独自在宫中度过,她开始在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永和宫,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认真学习宫廷的礼仪和规矩,与妃嫔宫女们相处融洽,在宫中读书、写字,或者与宫女们一起绣花、聊天。
在宫中,瑾妃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关系虽不算亲密,但也还算和睦。皇后知道瑾妃的性格与处境,也并未对她有过多的要求与苛责。而瑾妃也始终保持着对皇后的尊重与敬意,从未有过任何不敬之举。
在这深宫之中,没有皇帝的宠爱,就意味着没有地位与尊严。而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与灵巧心思的珍妃自然赢得了光绪帝的心,光绪帝独宠珍妃,日日与她形影不离。
《国闻备乘》:光绪大婚之后,与皇后不甚亲睦,而与瑾妃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身为慈禧“卧底”的隆裕皇后,将这些都尽收眼底,光绪帝和珍妃之间的甜蜜关系惹得她常常落泪,她经常去慈禧那里告状 ,甚至还报复陷害珍妃。
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记载:
“白大姐(珍妃身边的宫人)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
瑾妃心疼妹妹,但又无能为力。这件事过后,瑾妃更加小心,在言语行为上都做到无可挑剔。
可是并不是她自己没错,就平安无事。皇宫内,等级森严,规矩众多,无辜的她受到了妹妹的牵连。
隆裕皇后对珍妃实施不断地打击,这种行为得到慈禧的支持。
珍妃仗着光绪帝的宠爱变得虚浮张扬,对隆裕皇后的敲打根本不在乎。
小德张的过继孙子张仲忱根据记忆其祖父的口述所辑《我的祖父小德张》:
……光绪经常临幸珍妃宫,隆裕皇后就气肚子,向老祖宗诉苦,说珍妃不好。“除正宫隆裕皇后及珍妃外,还有瑾妃,……珍妃长得漂亮,有学问,最得光绪宠爱,每日形影不离。光绪曾用库存的珍珠、翡翠为珍妃串制珍珠旗袍一件,非常高贵漂亮。珍妃很喜欢,两人在一起散步时,珍妃穿上了这件旗袍,结果被老祖宗撞见,老祖宗大怒道:‘好哇!连我都没舍得用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个妃子竟敢这样做。想当皇后怎么着,谁封的?皇帝也太宠你了!’二人叩头,请罪,老祖宗立即叫随身的崔玉贵二总管给扒下来。回宫后还打了珍妃30竹竿子。
1894年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老太后在众人的恭贺声中,喜上眉梢,于是大施恩赏,就连瑾妃和珍妃两位年轻的嫔妃也得以晋升为妃。
怎奈,珍妃太张扬,仗着光绪帝的宠爱,无法无天。她竟然多次卖官鬻爵,谋取私利被告发,遭到慈禧太后的责罚,瑾妃也未能幸免,挨了板子。
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载“珍妃、文廷式、志锐的行动引起了主和派的忌恨,……杨崇伊,反奏“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
慈禧就恨透了文廷式、志锐和珍妃。她本来就想废掉珍妃,于是赶紧下旨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将文廷式革职,赶出毓庆宫,永不录用;志锐从礼部侍郎被贬职,出任乌里雅苏台(蒙古境内,距乌兰巴托正西1800里)参赞大臣。珍妃之事也把姐姐瑾妃牵连进去,姐妹双双受了廷杖……”
瑾妃无辜躺枪,被一同降为贵人。
可是这种冤屈,又能向谁诉说呢?深宫之中,权谋斗争无处不在,她没有得到光绪帝的一丝宠爱,也没有做错任何事,却因为与珍妃的关系而受到牵连。
四、站队慈禧,明哲保身
在这件事之后,瑾妃对宫廷的复杂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明白,在这个充满权谋和斗争的地方,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她开始更加谨慎地行事,尽量避免卷入任何是非之中。
然而,尽管瑾妃努力改变自己,但慈禧太后对她的态度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改观。在慈禧太后眼中,瑾妃始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经历过痛楚的瑾妃,越来越看清现实。她更加低调,只管吃好喝好玩好。也更加明白,只有顺从慈禧的意思,讨慈禧欢心才是生存之道。于是,她开始站队慈禧太后。
只要有什么好东西,就拿去讨慈禧的欢心,她了解到慈禧喜爱西洋玩意,就将一些上城的西洋钟表、玻璃器、西洋瓷器等等送给慈禧。只要有新货出现,她马上拿去送给慈禧。
瑾妃很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也没什么好的样貌,去争宠就是自取其辱,自寻死路,不如另寻生存之道,好好爱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
瑾妃爱吃美食,她就想着法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面对美食,可以说瑾妃就是个妥妥的大吃货,她从来不会克制自己的食欲,她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每月的银子几乎都用在了吃上面。
她还在自己的永和宫开小灶,找来自己最得意的厨师,做出天下少有的美食供自己享用。
除了让人在家给自己做美食外,她还让人外出寻找最好吃的食物,当有一天,她听说京城的天福号酒楼买的酱肘子味道绝美时,就马上让人出去买了一只来吃,这一吃不要紧,她立刻陶醉于酱肘子的美味中,赞不绝口,从此,酱肘子成了她一生的最爱。
一心不闻窗外事,无忧无虑的瑾妃心宽体胖,成了人口里的“胖娘娘”,对这个称呼她总是呵呵一笑,也就默认了。
时间长了,瑾妃的行动温暖了慈禧的心,她也让慈禧省心,放心。在慈禧眼里,她就是个没心没肺的大吃货,因而不再对她有任何防备和猜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十五日,慈禧太后下懿旨赏还了瑾贵人和珍贵人的妃位。
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幽禁,瑾妃的亲妹妹珍妃被逐出了景仁宫,住在景祺阁北的北三所,瑾妃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慈禧太后慌忙出逃,她携宫眷出逃紫禁城,瑾妃便是其中一员,同治帝的瑜、瑨二妃她都没带。临行前,瑾妃的妹妹珍妃被慈禧下令投入宫中的井里“殉难”,西逃的路上,慈禧对瑾妃也格外照顾。
对妹妹的枉死,瑾妃在心中默默流泪,但表面上没有显出任何的不满。她继续对慈禧忠心耿耿,对隆裕皇后亲近有加。
她用自己的银子为老祖宗置办“品月雪灰洋绉周身厢沿半宽袖棉衬衣二件”等衣物。孝定景皇后对瑾妃也表现出友善的一面,她常在自己的例银中拨出十两银赏予瑾妃;慈禧太后则会借着各种由头赏予瑾妃银两作补贴,少则八十两,多则一千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1908年,慈禧太后在北京中南海仪鸾殿去世!
瑾妃悲声痛哭,她为自己而哭,为妹妹而哭,她终于迎来出头之日。在光绪帝暂安和慈禧太后入葬定东陵时,瑾妃分别花费了三百八十五两和五百五十两来进行烧活。此外,还准备了供奉遗念的南木龛、五供和素纸花,以表她最后的忠心。
五、瑾妃的辉煌
慈禧和光绪去世后,隆裕被尊为太后。宣统帝溥仪继位时,尊封瑾妃为兼祧皇考瑾贵妃,继续居住在永和宫,宣统帝逊位后,徽号为端康皇贵太妃。在四大太妃中,她最年轻。
在隆裕太后活着时,瑾妃依然保持低调,继续吃吃喝喝 ,写字、画画,养花,散步,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样子。
隆裕太后既要操持国政,又要抚育溥仪,忙得一塌糊涂。依然避免不了大清的摇摇欲坠,隆裕太后终日唉声叹气,时常以泪洗面,谁也不愿和她走近,包括年幼的溥仪。
而瑾妃根本不关心这一切,她也不愁苦忧虑大清的未来,免得被扣个“干政”的帽子,她每天就那么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而46岁的隆裕太后最终郁郁寡欢染病而死。
隆裕皇后死后,瑾妃成了紫禁城中最大的长辈。多年的压抑终得释放,也使她的心灵变得有些扭曲。同治的瑜皇贵妃、珣皇贵妃、瑨贵妃都还活着,她们也想学习慈禧,过一把权力瘾。四大太妃都觉得自己熬出了头,都想取得对溥仪的控制权,想体验一把慈禧玩弄权柄与股掌之间的从容,尤其是“胖娘娘”。
瑾妃掌握权力后,便处处想控制溥仪,还在他身边安插一些心腹太监做眼线,监视溥仪的一举一动,并随时向她汇报。除此外,她还对另三位皇太妃进行压制,对待宫女太监非常苛刻,经常打骂体罚,动不动就把自己看不顺眼的宫女太监,撵出宫去。
宫内很多人都对瑾妃心怀不满,就连溥仪也对她意见也很大。她特别喜欢溥仪叫她“皇额娘”,但是溥仪并不情愿,有时还和她顶嘴故意办她难堪。
有一次,溥仪穿了一件新式西装,瑾妃看到后,发了很大的脾气,要他脱下来。结果溥仪在宫女太监的怂恿下,和她争吵起来。
她就把溥仪的亲妈和奶奶都叫进宫来教训,溥仪被逼得受不了,只得低头道歉。溥仪的妈妈咽不下这口气,出宫后回到家就吞了鸦片自杀了。瑾妃怕溥仪报复,为了缓和和溥仪之间的关系这才消停了些。
溥仪退位后,瑾妃积极和宫外各势力走动串联以谋求复辟。她还将亲弟志锜的次女唐怡莹嫁给了醇王府世子溥杰为嫡妻,用来巩固双方的关系。
1922年,在逊清朝廷为溥仪议婚时,胖娘娘支持受西方教育的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唯一的女儿郭布罗·婉容为皇后。
作为宫中最大长辈的瑾太妃,非常严格地守着宫中的规矩。
瑾妃的生母赵氏,也终于盼到了女儿的出头了,那时的她已经年近七十,但瑾妃死守着宫规,不能出宫尽孝。
慈禧死后,宫中也改了不少规矩。伺候珍妃那位“白大姐”被轰出宫以后,居无定所,无依无靠,赵氏为思念女儿就收留了她,家中人称她为“白大姐”。1912年后宫中改制,允许后妃娘家女性每年二、八月进宫省亲。瑾妃出自对妹妹的怀念,曾让赵氏把白大姐偷偷地藏在车里,带进宫来和她叙旧,以慰思念妹妹之心。
改过宫规后,后妃娘家的人在每年的二八月进宫省亲,但只限于女性和男性儿童,这样瑾妃的生母和嫡母都有机会看望瑾妃了,但是见面的机会太少了。整日憋在深宫大院的瑾妃忍不住思念年迈的母亲。
为解相思之苦,瑾妃就在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东街东侧的中老胡同买了间房子。
院子的花园内的假山上有个亭子,瑾妃让人告知母亲,和母亲约定时间,让母亲拿着望远镜去老胡同的亭子,瑾妃则登上紫禁城御花园东北边的亭子,娘俩用望远镜互相对望。年迈的赵氏每次都要看到女儿瑾妃回宫,才放下望远镜,再往西南方向望好一阵子才抹着泪走下亭子,天天如此,一日不落,竟然一望望了好多年,后来瑾妃大病不起,老太太也身患疾病,瘫痪在床,娘俩这才终止望远镜对望。这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上也算绝无仅有。
瑾妃的晚年,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她患有严重的“胸痹”,即心绞痛。且记载多达二十余次,发作频繁。
宣统十一年正月十二日端康皇贵妃(瑾妃)之脉案:“左关沉弦,右寸关沉软。阴分素亏,气道欠调,以致肢体酸痛,胸膈堵闷,今议用益阴调肝活络之法调理。”
晚年的她受尽病痛的折磨。
瑾妃一生无儿女,亲历亲妹妹珍妃的惨死。生活在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只有恐惧与孤独的深宫大院,随时都将小命不保。她一直活在压抑的状态,得 “胸痹”疾病也在所难免。
另外她又喜欢大酱肘子肉等各种美食,这虽然是她为了自救,为了排解心中的压抑和苦闷的一种办法,但是,这却是对身体不太好,再加上来自宫廷争权的各种斗法,就算瑾妃熬到了最后,也不能彻底放飞自我。
民国十三年(1924年),端康太妃的生母赵氏七十大寿时,瑾妃才回到中老胡同的娘家省亲。在和溥仪及其余逊清皇室成员欢度中秋节后,瑾妃患了胀症,不久病重,在永和宫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唐海沂《忆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
瑾妃省亲后不久就病故了,这时正当祖母也病瘫在床上,……去世后灵柩就停放在永和宫内,当时正是1924年冯玉祥回师北京,宫里乱成一团,我家也无人敢进宫去。……后听父亲说出殡很简单,一切都从民国制度……
又过了半个月,瑾妃的棺椁才离开紫禁城,以端康皇贵妃的身份葬于光绪陵寝旁边的妃园陵中,成为清末最后一位葬于清西陵的妃子,累加谥温靖。
回顾瑾妃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瑾妃虽没有惊人的才华和魅力,但却在宫廷的风云变幻中独善其身,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纷争,她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那段不平凡的时光,诠释了自己生活在深宫大院的坚韧、智慧和从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晚清宫廷生活的独特视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