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了多部新片。

其中一部,尤其引人关注。

预售票房遥遥领跑,刷新近三年清明档国产片预售纪录。

改编自高人气催泪短片。

张艺兴领衔主演。

继《孤注一掷》之后,又演逆境求生的诈骗团伙受害者。

这次角色挑战更大,还是一个听障人士、单亲父亲。

点映期间,很多人都说看哭了。

盛赞「影帝级演技」

夸导演是「中国版枝裕和」

真有这么好?

把鱼叔整好奇了。

赶紧去看了片。

这就趁热来测评一波——

《不说话的爱》

可以看出,张艺兴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演一个听障者,手语练得十分熟练。


但要说演技爆发,还是太勉强了。

毕竟,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模仿听障者,而是诠释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很复杂。

他是没有住处,艰难求生存的听障者。

也是一个被前妻抛弃的单亲父亲。

他明知前妻可以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却还是出于私心,撕破脸皮争夺抚养权。

他想给予女儿最好的生活,但又在日常中依赖女儿。

拼尽全力,只能勉强满足女儿的基本生活需求。

复杂情感交织下生出扭曲的欲念。

对金钱的急迫需求,逼他走上了犯罪道路。

可惜,如此复杂角色,张艺兴只演出善良、单纯这一面。

片中,他大多时候只是在憨笑。

虽然电影里有说明,听障群体面对其他人总会挂着微笑。

但我们都知道,这种笑不单单出于人性的良善,也是迫于生存环境下的习惯性反应。

那是面对未知,率先表达友善的方式。

也是自我保护的面具,掩饰着弱势者的卑怯和不安。

更何况,这种说法本身也并不完全真实。

鱼叔看过很多关于听障人士的电影。

微笑,并不是他们所有人的共性。

恰恰相反的是,很多听障人士因为与外界沟通困难,常常在陌生环境感到恐慌与不安。

像《惠子,凝视》的女主,周围人都叫她「笑一笑」,她却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

听障人士在与人交流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分析别人的身体语言。

不会轻易露出微笑,而是会附和气氛做出反应。


如果是生活更加底层的聋哑人士,像《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

则会因为生存所迫,常常表现出一种狠劲,作为自己的武装。


而《不说话的爱》里的聋人男主,显然也是经历过社会的许多磨难,和残酷的感情创伤,至今仍在生存线上挣扎。

内心必然是背负着巨大压力的。

可是,这一本该贯穿始终的深层情绪,完全没能表现出来。

给人感觉是,男主生来就是如此天真稚气。

突兀的是,在一些特定情节,又会猛然换一张面孔。

比如,和前妻聊抚养权时,突然躁狂。

被警察逮捕时,突然发狠。

被诈骗团伙引诱时,瞬间抛却道德准则,彻底黑化。

角色前后情绪没有递进感,完全割裂。

展现善良,不是只能憨笑。

表现阴暗面,不代表就要「白切黑」,

比如《富都青年》中,演的听障者,同样是在生存线挣扎的底层小人物,同样是不幸卷入刑事案件的善良人。

他的演绎,更加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感。

和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手语更清晰、拘谨。

也会不时露出微笑,带有种谦卑而礼貌的讨好感。


与弟弟交谈时,他的手语更流畅,也更随意一些。

带着哥哥的担忧和责任感。


在狱中情绪失控的戏,他的手势变得激烈,甚至有极强的攻击性。

眼神经历从惊恐、愤怒到绝望的渐变。

和之前的沉默形成巨大对比,能看出他是长期被边缘化后,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

但宣泄完后,他又回到了之前的淡然,他明白说再多也改变不了什么。



当然,和吴慷仁对比有点欺负人。

但,就算是对比本片,或是原版短片中的其他听障演员,张艺兴也不算出彩。

他们的最大特点反而是:看不出是听障者,很难赋予其确定的标签。

再反观张艺兴的表演,更像在特定场合演出特定情绪。

每一幕的情绪,都给得如此用力、夸张。

很多时候,不像是演戏,更像是舞台表演。


除了演技被高估,电影本身也有很大问题。

情节设定强冲突,转折突兀。

一边强化善良、温柔的父亲形象,一边又让他心甘情愿走上骗保赚钱的道路。

不顾生命危险,不顾法律后果,一次次故意撞车。

仅仅是因为想与前妻争夺女儿抚养权。

可他明知前妻并非恶人,也爱女儿,甚至有更好的物质条件。

何况,他和前妻一早就商量好了,到了女儿上学时就让前妻带女儿。

突然间,对女儿占有欲如此之强。

片中解释是强大的爱意,他舍不得离开女儿,而且找工作时还需要女儿帮忙沟通。

于是,就不顾性命去犯罪?

整个逻辑完全说不通,也缺乏更多细节支撑。

结尾更是浮夸。

男主被抓后,遭人威胁,多认了不属于自己的罪,

结果法庭上,女儿崩溃大哭,说父亲不是这样的人。

让一名女反派被触动,现场翻供,让男主罪责减轻。

毫无逻辑,强行催泪。

此外,影片首尾穿插了女儿成年后的戏,类似《7号房的礼物》中的情节。

成年后的女儿成为法律工作者,帮助和她父亲一样的受害者。

影片选择用大段直白说教呼吁人们反歧视,情感表达相当生硬。

几乎全员都是工具人。

比如母亲角色,只在需要制造矛盾时登场。

反派角色完全脸谱化,本该带出「听障群体极易成为诈骗受害者」这一社会问题。

但片中,他们只提出高薪水,不遮掩犯罪事实,就让男主上钩,几乎谈不上被诱骗了。

男主成长线被简化为:从艰难求生的温情父亲,到为生存误入歧途,最后用爱洗白。

缺乏真正的内在成长,仅靠被动的剧情推动变化。

就业困境、教育资源不平等、医疗负担等足以反映社会结构影响的关键信息都被一笔带过。

全片重心都放在了强戏剧性的犯罪戏和极度煽情的父女情。

到头来,听障群体的现实生态完全没有体现。

影片中明明用了真实的听障演员,却将其当作背景板、工具人。

不是父女情深的见证者,就是父亲误入歧途的推手。

而听障群体的具体生活困境,几乎没有多少展现。

而且,面对听障群体的沟通困难,在当代社会,有手语翻译、智能辅助设备、社会组织的支持。

但电影选择最极端、最戏剧化的方式,让6岁孩子成为桥梁,承担父亲与外界沟通的责任。

类似种种设置都更像是服务于廉价的戏剧冲突。

最后传递出来的只是残障人士有多悲惨,有多善良,呼吁人们善待他们。

像一支温情脉脉的公益广告,不过是加深了固有刻板想象。

发现没?

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演员试图靠「自毁形象」转型

挑战一些被社会排斥在外的边缘角色,或者残障人士。

比如赵丽颖在《第二十条》中演听障母亲。

王俊凯在《刺猬》中演深受口吃困扰的少年。


易烊千玺在《小小的我》中演脑瘫患者。

周冬雨在《阳台上》中饰演智力低下的女孩,在《朝云暮雨》中演植物人。


虽然其中有真正转型成功,留下高光角色的。

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少。

很多都沦为噱头,只在外形上突破。

表演却生硬,用力过猛。


原因在哪里?

可能很多演员还是把这种残障角色,当作展现演技的跳板,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把电影当作操纵观众情绪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映照现实的浑然世界。

导致我们只能看到大量号称现实主义的电影,只是用贴脸特写+煽情配乐+极端反转+直白台词,堆砌了一个话题度强的故事。

很多角色为凸显成熟感,搭配灵气十足、乖巧可爱的小孩

实际上更像成人幻想出的天使角色,充当电影中的苦难光环。

以调动观众情绪,博取更多人喜欢。


牺牲的是,现实逻辑和细腻的情感铺垫。

一切只为迎合一种模式化的情绪消费。

所有复杂情绪,简化成「哭就完了」。

观众哭了,电影就成功了,至于它讲的到底是不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反正,伪现实主义的真情绪短剧也正合当下胃口。

鱼叔想到《我是山姆》《小偷家族》中相似的边缘化角色和成年人与小孩的温情戏。

同样是努力争取女儿抚养权的残疾人,《我是山姆》并没有用强冲突的情节强化悲情感。

而是通过大量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展现他的爱与挣扎。

感动之余,也让我们看到山姆的局限和坚韧。

唤起的除了对他的同情,更有对命运的悲悯,对社会的反思。


《小偷家族》更是通过大量生活流镜头,让温情的关系更显真实可信。

关于现实世界的真相与深情,散落在无数日常细节里,而非 浓缩在直白的台词里。

这些电影之所以打动人,不只在于边缘群体,而在于角色的情感厚度和深沉的现实底色。

不是用凄苦的情节让观众被动流泪。

而是将我们一步步拉入角色内心,让我们一点点深悟残酷现实和温柔人性。

这种难以言喻但直抵人心的生命境遇,才是真正「不说话的爱」。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