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京剧的百年历史里,梅兰芳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的艺术成就把京剧旦角推向了巅峰,连外国人提起中国戏剧都得提一提他。而他的儿子梅葆玖,作为梅派艺术的接班人,也是个重量级人物。不过,梅葆玖这一辈子过得并不轻松,他没儿没女不说,还跟一个半路出道的歌手李玉刚结下了梁子,到死都没解开这个心结。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生在上海,是梅兰芳最小的儿子,家里排行老九。他爹梅兰芳,那可是京剧界的泰山北斗,演旦角无人能敌,家里自然是戏曲氛围浓得化不开。梅葆玖从小就泡在这环境里,耳濡目染,想不沾戏都难。不过梅兰芳一开始没打算让他学戏,毕竟家里孩子多,他更希望孩子们能自己挑条路走。可惜天不遂人愿,梅兰芳最看重的三儿子梅葆琪小小年纪就没了,这让梅葆玖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
1944年,梅葆玖10岁那年,第一次登台,跟他爹一起演了出《三娘教子》。那时候正是抗战后期,上海的戏迷们难得有个机会看梅家父子同台,票早早就卖光了。梅葆玖虽说是初出茅庐,但底子扎实,嗓子清亮,动作也像模像样,演出完观众鼓掌鼓得手都红了。梅兰芳一看这小子有戏,正式把他收作徒弟,开始手把手教他梅派功夫。
从那以后,梅葆玖的日子就跟京剧绑在了一起。他学得可不轻松,每天早上得练踩跷,走不好就摔,摔了还得爬起来接着练。冬天更苦,手脚冻得发紫也得咬牙坚持。他还跟着好几位名师学艺,像王瑶卿、朱传茗这些大咖都教过他,青衣、花旦、刀马旦,样样得拿得出手。1947年,13岁的他正式加入梅兰芳剧团,开始跑码头演出,先从《芦花河》《祭塔》这种老戏入手,一步步打磨自己。
18岁那年,他跟梅兰芳合演《游园惊梦》,那叫一个惊艳,身段柔得像水,嗓子甜得像蜜,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后来他又在《白蛇传》里演小青,跟他爹的许仙搭戏,父子俩配合得天衣无缝,成了京剧圈的一段佳话。梅葆玖这辈子没别的爱好,就一门心思扑在京剧上,他常说:“戏比命大。”
梅葆玖的表演风格完全继承了梅兰芳的特点,讲究神韵,注重细节。他演《贵妃醉酒》的时候,杨玉环那股醉意和娇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水袖一甩,观众就觉得贵妃活了。他演《霸王别姬》的虞姬,舞剑时轻盈如风,眼神却带着一股悲凉,看得人心里直发酸。他的戏不仅在国内火,1993年还带着梅兰芳剧团去了台湾省,场场爆满,连台湾的报纸都说:“梅派艺术,果然名不虚传。”
除了自己演,梅葆玖还特别看重京剧的传承。他收了二十多个徒弟,像李胜素、董圆圆、胡文阁这些人,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总跟徒弟说:“梅派的戏得老老实实学,不能偷懒。”2009年,他在两会上提了个建议,说要把京剧弄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国粹。2012年,他又提议用动画片来推广京剧,觉得这能吸引年轻人。他还整理了梅兰芳的影像和资料,出书留档,生怕梅派的东西哪天丢了。
梅葆玖这人有个特点,对京剧特别较真儿。他觉得这门艺术有自己的规矩,唱腔、身段、服装,哪样都不能乱来。梅兰芳活着的时候就跟他说过:“京剧不是随便玩儿的,得有敬畏心。”他把这话记了一辈子,也照着这话活了一辈子。
再说说李玉刚,这家伙跟梅葆玖完全是两路人。1978年,他出生在吉林公主岭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他就喜欢唱歌,田里干活儿时嘴里总哼着小曲儿,梦想着有一天能上台。可惜家里没条件供他学艺,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19岁那年,他揣着200块钱跑到长春闯荡,先是刷盘子送报纸,啥脏活累活都干过。
1998年,李玉刚在一家歌厅打杂,有回女歌手没来,他临时顶上,唱了首《为了谁》。他用女声唱的,清亮又柔和,底下观众愣了半天才使劲儿鼓掌。从那天起,他开始琢磨反串表演,练着练着就练出了自己的路子。2006年,他上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唱了《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把京剧的调儿跟流行音乐掺一块儿,穿上自己做的戏服,往台上一站,观众全看傻了。那年他拿了个季军,从此火遍全国。
李玉刚的风格很特别,服装花哨,动作夸张,跟传统京剧那种含蓄劲儿完全不一样。他2007年在中日艺术交流活动上唱了《新贵妃醉酒》,2009年又跑去悉尼歌剧院演出,成了第二个在那儿开嗓子的中国人,还拿了个南十字文化金奖。他的粉丝大多是年轻人,觉得他这路子新鲜,能听懂也能看懂。可京剧圈里的人就不乐意了,有人说他这是把京剧给“糟蹋”了。
梅葆玖跟李玉刚的矛盾,说白了就是传统和创新的碰撞。梅葆玖眼里,京剧是门正经艺术,得按老规矩来,不能瞎折腾。李玉刚呢,觉得自己是在给京剧找新出路,让年轻人也能喜欢上这玩意儿。两人的理念从根儿上就不对付,迟早得出点儿事儿。
2009年,央视搞了个晚会,算是把这俩人的梁子彻底结下了。那天李玉刚上台唱了《新贵妃醉酒》,穿得花枝招展,唱完还特意说了句:“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致敬!”这话一出口,梅葆玖坐不住了。他当时就在台下,脸一下子沉下来,站起来就走了。这事儿后来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梅葆玖生气了。
为啥生气?梅葆玖觉得李玉刚这话太狂了。梅派艺术是他爹一辈子心血,他自己也守了一辈子,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代表”的。李玉刚没正经拜过师,也没下过苦功夫学戏,唱的还是那种花里胡哨的流行版,梅葆玖认为这压根儿不是京剧,顶多算个歌舞表演。他觉得李玉刚拿梅派当噱头,不光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他爹的不敬。
晚会之后,李玉刚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写了封信想道歉,还托人转交给梅葆玖。可他没亲自去找梅葆玖说清楚,反而在博客上写了句:“我向历史低头,现实却让我昂首。”这话听着像认错,又像不服气,梅葆玖看了更不高兴,觉得这小子压根儿没诚意。从那以后,他再没提过李玉刚,但圈里人都知道,他心里这根刺拔不下来。
这事儿过去后,李玉刚的事业倒是越做越大。2010年,他的专辑《新贵妃醉酒》卖得火爆,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搞了《四美图》,2012年又上了春晚,名气蹭蹭往上涨。可在京剧圈,他还是个争议人物。有人说他让更多人知道了京剧,有人说他把京剧弄得不伦不类。梅葆玖从来没公开表态支持过他,连提都不提。
梅葆玖这边呢,照旧忙着自己的事儿。他带着剧团到处演出,给徒弟上课,整理梅派资料,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他对京剧的态度一点没变,始终觉得这门艺术得原汁原味地传下去,不能让外行人瞎掺和。有人劝他跟李玉刚和解,他也不吱声,就是默默干自己的活儿。
2016年3月31日,梅葆玖吃饭时突然喘不上气,被送进医院,查出来是支气管痉挛。他昏迷了二十多天,4月25日走了,享年82岁。他去世的消息一出,京剧界炸了锅,徒弟们哭着唱梅派戏给他送行,戏迷们也难受得不行。临走前,他没留下儿女,唯一的牵挂就是梅派艺术能不能好好传下去。
梅葆玖去世后,李玉刚发了篇悼文,说了对梅葆玖的敬意,还提了自己对京剧的热爱。可这悼文没换来梅家的原谅。据说梅葆玖到死都没松口,认为李玉刚的做法是对京剧的糟蹋。梅家的人也没站出来说啥,这事儿就这么僵着。
其实李玉刚后来也调整了自己的表演,尽量往京剧的正路上靠,比如在《四美图》里加了些传统元素。但在梅葆玖眼里,这些都不够,他要的是彻彻底底的传统,不是半吊子改良。两人的分歧不是一天两天能抹平的,梅葆玖走了,这梁子也就永远解不下了。
说到底,梅葆玖和李玉刚的矛盾是个文化问题。传统和创新到底怎么平衡,谁也说不出个准谱儿。梅葆玖走了,他的想法还在影响着京剧圈;李玉刚还在,他的路子也在继续摸索。咱老百姓看这事儿,图个热闹也行,琢磨点深意也成。京剧这东西,能活下来就好,谁管它穿的是老戏袍还是新时装呢?
这篇文章写了这么多,就是想把梅葆玖和李玉刚的故事讲明白。事实摆在这儿,没添油加醋,也没瞎编乱造。梅葆玖至死不原谅李玉刚,不是因为他小心眼儿,而是因为他太在乎京剧了。这份在乎,值不值得,你自己掂量吧。
参考资料
Mei Baojiu - Wikipedia
Li Yugang - Wikipedia
Mei Baojiu: Renowned Peking Opera Performer Dead at 82 | TIME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欲收李玉刚为徒,李说错话后结怨至死不原谅 | 网易订阅
李玉刚到底做错什么?梅葆玖直到去世也没原谅他,揭开背后隐情
“跳梁小丑”李玉刚跌落神坛,不再被世界宽容,梅葆玖:死不原谅
Mei Baojiu proposes Peking Opera in elementary schools
Mei Baojiu suggests animation for Peking Opera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