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国刚刚在马岛战争中大败阿根廷,得到了英国对马岛的主权,与此同时香港的归属问题也是英国政府要面临一件大事。
英国政府靠着这块位于东亚的殖民地,与亚洲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赚的盆满钵满,香港对于英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马岛。
出于这个原因,英国举国上下没有人愿意把英国还给中国,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政府带着英国政府期待以及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访华,与中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被英国人寄予厚望的铁娘子撒切尔在这场谈判中,面对邓公可谓是输的一败涂地。在撒切尔的回忆录中就这么记录过,为了夺回香港甚至考虑过发动战争。
香港对英国有多重要
英国作为老牌强国,在整个近代世界史上发生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离不开英国,也正是凭着过硬的实力英国在那时候还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巅峰时期的领土达到惊人的三千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在二战后世界各个殖民地都兴起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庞大的英帝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由于领土资源的流逝,英国的国力也随之大减。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英国的外海殖民地在全球只有零星点点,并且多是无人居住的岛屿,香港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英国的“掌中宝”。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香港的地理职位实在过于优越,北上就是中日韩三国,南下则是整个东南亚,如果说英国没有香港这个中转站,想要和亚洲国家进行贸易光是成本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除此之外就是英国资本垄断了香港的房地产、金融业这样的核心产业,经济命脉。
英国的财团将香港的核心地段的土地开发权,通过高地价的政策从而获得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从香港人手里赚的钱,并不是投用在了香港的民生上,而是源源不断的运回英国。
而在制造业上英国也是将香港的廉价劳动力运用到了极致,当年英资企业主导的纺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香港本地人和英国工人,在工资上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更别说产出的大部分利润都回流到英国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俨然成了英国政府的聚宝盆,根据统计80年代英国GDP有大概5%都由香港所贡献。虽然只有5%,但是要知道香港只有1106平方公里的大小,英国作为八十年代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存在,能创造出这样的价值已经相当惊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香港,英国政府选择和中国力争的态度。
中国曾经有收复香港的机会
事实上,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军队距离香港只有一步之遥,而英国当时在香港并没有兵力,中国军队完全有机会趁机驻军把香港从日本人的手里接收回来。
但问题就出在了蒋介石这里,蒋介石的目光相当短浅,他认为英美是一家,如果自己让丘吉尔不高兴,也就等于让美国不高兴。蒋介石怕的就是在面对共产党的时候,美国人不支持自己。
所以蒋介石又专门等到英国派人来接收香港,毕恭毕敬的把香港又还给了英国。错失了收复香港的好时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已经到了深圳与香港的边界处,摩拳擦掌正准备解放香港的时候却收到了中央下令停止进军香港的命令。
这并不是因为解放军不敌英军,英国军队经过二战已经逐渐没落,而解放军在当时势头正猛,对付驻扎在香港的那点英军可以说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主要原因就在于经过毛主席的考量,认为目前香港还是在英国人的手里对中国来说更有利。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因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原因,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围追堵截,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的信息封锁、贸易封锁。
而香港当时在英国人的手里,对于内地来说就好像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一样,并且通过香港,内地也能够和国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贸易,所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暂时不收复香港绝对是利大于弊。
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从1949年到七十年代与美国建交的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香港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七十年代末香港作为“窗户”的任务已经完成,中央随即把收复香港和收复台湾一样,列为国家的首要任务。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邓公提出了“一国两制”,并决定率先用在香港上。
针锋相对
中国要收复香港,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英国的重视,英国在当时的殖民地已经所剩无几,香港对于英国的利益价值不言而喻。
这一时期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都曾进行过试探,但结果很明显发现对方都不愿意松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来到北京与邓公就香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撒切尔夫人在国际上有着铁娘子的名号,就是因为她的做事风格强硬,就像铁一样。并且这次访华撒切尔夫人还专门带着刚刚在马岛战争中战胜阿根廷的余威,一副势必要拿下香港的模样。
但是让撒切尔夫人没想到的是,她叫铁娘子,邓公更是有着“钢铁公司”的名号,专门炼铁。
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拿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那三个条约说事,称这些条约都具有效益。面对撒切尔夫人的这般说辞,邓公摆了摆手的说道:
“这些都是不平等条约,不是我们愿意签的,是你们强加到我们头上的。而且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就说过,之前的不平等条约我们一概不承认。”
撒切尔夫人没想到邓公竟然会表现的如此强硬,还以为中国会像清政府、民国政府面对西方国家表现的一如既往的软弱。
紧接着撒切尔夫人选择退一步,表示主权可以属于中国,但香港的治权还是要归英国。邓公随即斩钉截铁的说:“中国要的是完全收回香港,无论是主权还是治权。”
“如果香港在1997年之前发生了什么动乱,那中国也会考虑收回香港的方式和使时间,中国不害怕恐吓也不害怕战争,不好战更不怕战。”
正是邓公的这一番话把撒切尔说的额头直冒汗。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在离开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还摔了一跤,这次撒切尔夫人的中国行,不仅在香港问题上没能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还让英国在世界面前出尽了洋相,也让人们看清楚了现在的英国早就不是一百年前的那个“大英帝国”。
撒切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就曾经写过,想要通过武力手段夺取香港,但自从听到邓公的那番言论后撒切尔夫人才知道自己的无知。
后来面对媒体的采访时,被问道和邓公谈判有什么感觉,撒切尔夫人这么评价邓公::“虽然他的个子很小,但是却表现的十分集中、凌厉。”
新中国从抗美援朝开始就没有尝过败绩,美国、苏联都没能从中国的身上占到任何便宜,更何况是早就沦为二流国家的英国。
从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后,中英又经历了数轮的谈判,但基本上大局已经香港将于1997年的7月1日正式回归中国。
参考资料:党史博览——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始末
《撒切尔夫人回忆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