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中国人可能会很容易得出日本属于亚洲的结论。日本在地理上与我国隔海相望。日本在文化上也深受我国、朝鲜、印度等亚洲国家影响。日本人吃饭也用筷子,日本的文字是由中国汉字演化而来,日本的传统服饰、建筑常带有浓郁的唐风,日本的佛教是由古印度起源经中国改造后传入的汉传佛教......如此看来日本无论在自然地理方面还是人文心理方面都应当是一个亚洲国家。

可就是这样一个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国家却长期奉行一种名为“脱亚入欧”的既定国策。其实奉行脱亚入欧国策的并非只有日本:俄罗斯就曾积极融入欧洲主流体系,但却一直被其他欧洲国家孤立排挤。土耳其也曾数十年如一日申请加入欧盟。当然俄罗斯本身就是一个欧洲国家只是被排除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土耳其好歹也有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可日本这个全部国土都位于东亚的岛国为何也渴望脱亚入欧呢?

日本虽是一个东亚国家,但始终处于一种游离于东亚文明边缘的状态。古代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所主导的世界: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而治理天下的天子,周边藩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称帝。在理论上天子所治理的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由天朝直辖的领地及周边藩国共同构成的天下。日本在其早期历史上也接受这种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这从汉光武帝册封汉倭奴王、曹魏册封亲魏倭王等事件可以证明。

大约从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起日本就开始逐渐退出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隋炀帝在位时期就收到了一份来自日本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这份国书标志着日本正式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此后日本实际上就已退出了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统治者自称天皇的日本尽管小,却是一个独立的天下体系。从这时起在经济文化上高度借鉴中华文明的日本在政治上其实已然游离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之外。

游离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之外的日本曾向中国大陆派出遣唐使试图通过引入大唐文明构建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可日本构建律令制国家的尝试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公元894年日本停止向中国大陆派出遣唐使,此后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用国风文化取代唐风文化的高潮。如今日文的书写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日本人当初直接从中国引入的汉字,一部分是根据汉字偏旁创造的假名,一部分是引进的罗马字。

日文假名虽是根据汉字创造的,但毕竟是一种经过改造的变体。日本人认为假名比汉字更能代表日本特色。因此日本国风文化高潮时期提倡在书写过程中更多使用假名取代汉字。除了文字之外日本的服饰、建筑无不是受中国唐风影响又掺杂了自身特色的产物。众所周知日本和服是受中国吴服影响形成的,但和服毕竟已是一种不同于吴服的服饰。正是这种吸收中华文化又杂糅自身特色形成了日本的国风文化。

日本国风文化的形成标志着这个游离于东亚边缘的岛国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融入自身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变种文化。公元12世纪武士阶级崛起后日本表现出与中国、朝鲜、越南等东亚大陆国家不同的特质:日本从中世纪以来的社会结构就始终缺乏东亚大陆中央集权式的统治特征。日本社会中的大名和武士 更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和骑士,而与中国的州牧、郡守等直接听命于中央的地方官有很大的不同。

正是这样一种接近于西方的社会结构使得近代日本更容易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53年日本被美国黑船强行打开国门后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和科技。日本逐渐发现西方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过亚洲,因此日本认定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摆脱亚洲的影响向欧洲学习。日本先是引入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接着又引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学校制度、企业制度、军事制度。

日本在经济上模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在文化上则实行“文明开化”政策:一时间日本人以穿西服、吃西餐为时尚,西式社交方式被引入,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1885年3月16日东京出版的政论新闻《时事新报》上刊载了一篇名为《脱亚论》的社论。《脱亚论》声称:“所奉行之主义唯在脱亚二字。我国与其坐待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很显然这是一种主张全盘西化的理念。从此日本在观念、体制、价值观上都高度向西方靠拢。在近代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民族危机进而可以与其他列强共同参与殖民扩张的国家。自认为与其他亚洲国家截然不同的日本形成了强烈的脱亚入欧思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甚至有不少人提出在废除汉字的基础上将日语书写“拉丁化”。可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所起的根基作用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废除汉字的想法最终没能被付诸实施。

尽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没能全面废除汉字,然而减少汉字使用却成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普遍共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个以内。福泽谕吉本人作为一个熟知汉文化的汉学家曾把纯汉字的《左传》原版通读过11遍,但他却主张日本要走向强大就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在福泽的坚持下日本从中国引入的农历新年被改成了西方公历的元旦。在日本延续上千年的农历春节就这样被废止。

与春节一样遭到排斥的同样也有来自中国的汉字。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减汉字的使用频率。这一时期的日本在“脱亚入欧”思想的主导下开始把汉字等亚洲特色的产物使用落后的事物。随着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加深就使日语中开始出现很多外来词。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文中开始引入拉丁字母来翻译书写外来词汇。这种由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日文被称为“罗马字”。

欧美列强对日本脱亚入欧的行为表现出困惑与不解。欧洲人实在难以理解日本为何要脱离亚洲融入欧洲。在欧洲人看来日本不过是跟在自己身后亦步亦趋的模仿者。当时欧洲主流舆论将日本的脱亚入欧嘲讽为猴子模仿人穿衣走路的行为。日本政府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国策在国内也遭到一名相扑手的挑战。当时日本政府曾明令禁止相扑这一被视为国粹的传统运动,因为政府觉得近乎裸体的相扑手显得丑陋愚昧。

一位名叫高砂的相扑手不顾政府的禁令执意在东京举行公开的相扑表演。支持高砂的民众和前来干涉的警察相持不下。最终政府为避免对抗升级恢复了这项传统运动。从此日本开始由全盘西化转型为融合东西方文化: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西洋歌剧流行的同时歌舞伎仍在发展;油画流行的同时日本传统的浮世绘也逐渐成为世界绘画一大流派;日本人在学习英文的同时最终还是保留了汉字和假名......

日本在脱亚入欧的过程中把欧洲殖民主义那一套也学过来对付亚洲邻国。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经验使自己免于被列强侵略的命运,然而日本在摆脱自身民族危机后转而对亚洲邻国发动了侵略。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与欧美老牌列强构成了竞争关系。日本在朝鲜半岛、中国、太平洋地区的扩张逐渐威胁到了欧美列强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逐渐抛弃脱亚入欧,转而鼓吹一种大亚洲主义。

可日本所鼓吹的这种大亚洲主义并非帮助亚洲邻国摆脱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而是为自己的侵略扩张行径制造借口。二战期间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产物。在这种理念下日本把自己打扮成率领亚洲国家反抗欧美侵略的领袖。这实际上不过是日本对自身侵略行径的美化而已。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使这种变质的大亚洲主义彻底破产。二战后美国按自己的意图对日本进行了全面改造。

战后美国在日本维持着规模庞大的驻军,日本的经济产业命脉也被美国操纵。认清现实的日本开始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冷战格局形成后所谓“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已不再单纯只是地理概念而更多是一种政治概念了。日本作为一个奉行西方体制的高度追随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被视为西方世界的成员。70年代日本加入了至今仍是大多数亚洲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西方富国俱乐部七国集团。

在这个组织内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典型的传统西方国家,而日本加入其中实际上标志着日本已完全被接纳为西方世界的成员。长期以来日本扮演着亚洲唯一发达国家的角色。高度发达的经济使日本在心理认同上更偏向于将自己和西方发达国家并列。如今日本仍延续着来自中国的茶道、花道、书道等传统技艺,在家庭观念、消费观念等生活理念方面也仍是偏东方式的。

可保留着这些东方传统的日本在政治制度、思维模式等方面其实已高度西化。欧美的最新书籍日语翻译版的上市速度远远超过了作为西方语言的法语和西班牙语版本,也就是说在日本的书店永远能看到最新的西方书籍上架。如今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是一个不属于任何特定洲的独立国家。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自我认同中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一个太平洋国家。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日本既不是亚洲国家也不是欧洲国家。

他们喜欢强调日本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这是日本过去百余年来脱亚入欧而不得的结果。一方面日本积极想要融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圈子却始终被视为异类,另一方面日本也始终难以融入亚洲经济文化圈只能成为游离在太平洋上的“孤儿”。如果说在种族文化上本该属于西方国家的俄罗斯却因冷战思维的延续和独特的地缘格局而被排除在西方体系之外,那么如今的日本其实也是一个不东不西的国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