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上,许多行业前辈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作为曲协主席的姜昆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相声或许应该走入课堂,通过编写专业教材,设立相关曲艺类学科,让这门传统艺术得以早日走上正轨,这样才能实现长久传承。作为伴随一代人成长的知名相声演员,姜昆曾多次登上舞台,在观众中的口碑也一直不错。不过他本人在相声同行之中的争议还是很明显的,而争议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他的作品内容上。
虽然说他有几部作品广为人知,反响也十分热烈,但却被业内人指出缺少相声基本功,甚至可以说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相声的轨道,到了后期更是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出彩的作品问世,不过无论外界有多少批判和争议,但毫无疑问,他也曾引领相声潮流。 一、首届舞台主持人,与梁左合作七年走向巅峰 其实,姜昆年轻的时候也是吃过些苦头的。在他刚刚十六岁,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却突然赶上了上山下乡浪潮,于是只能到农村里干了整整八年农活。被调回来之后,才进入了广播艺术团说相声,不过他也是幸运的,在刚开始接触相声的时候就拜了马季先生为师。后来的几年时间里,就一边跟着师父学习,一边在艺术团里接点演出,真正让他名声大振的,还是舞台这个平台。 当时第一届舞台刚开始进入筹备阶段,总导演就在艺术团里找到了马季和姜昆这对师徒,让他们负责晚会策划。那时候没人有过这种大型晚会的策划经验,所有工作都得一点点摸索。当时姜昆不仅要负责到各地找演员,丰富演出节目形式,还得在现场给大家服务,承担场务工作。
在晚会上,姜昆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在那一年的晚会中,专业播音员负责致开幕词,姜昆和师父负责带动现场气氛,再加上两位知名演员在一旁坐镇,整场晚会主持下来效果还不错。不过最初的舞台舞台上,主持人的工作很单调仅限于报幕,在后来的几届晚会中,一直在试图对主持形式做出调整。但无论阵容怎样调整,只有姜昆连续七年都在主持人行列之中。 在第一届舞台播出之后,他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他却毅然做出一个决定,要自学高考弥补未能上大学的遗憾。即便周围人都纷纷劝阻,但他却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花费了两年时间,成功从中心电视大学大专班毕业。但不过他本人在那个时遇到了创作瓶颈期,总也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苦恼的姜昆只好四处拜访自己的作家朋友,期望能在和作家的交谈之中找到喜剧创作灵感。偶然间遇到了后来在事业上助他达到顶峰的梁左。当时梁左和姜昆一见面,就赶紧把他拉了过来,拿出自己的新作品,等姜昆细细品读完这个作品之后不禁大为心动。作品中的喜剧内核引人入胜,读完之后回味不已。 这部作品就是后来让他声名鹊起的《虎口遐想》,经过一年的精心雕琢之后,他和搭档唐杰忠带着这部作品席卷相声界,而这段作品的问世也标志着姜昆和梁左合作的开始。在那之后,他们共同创作出了多部经典作品,不仅帮助姜昆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相声明星,梁左本人的编剧能力也因此备受认可,两人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姜昆在那几年里是当之无愧的相声领军人物,无人可出其右,除了在相声界的巨大成就之外,就连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壮大,都有他的功劳。
二、两次引荐小品,从东北发掘赵本山 为了丰富舞台喜剧演出形式的多样性,姜昆就邀请了朱时茂和陈佩斯来表演小品,但因为这种表演形式从未出现过,谁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所以没人敢拍板决定让他们上台,后来导演组也一直拿不定主意,只好找来了审查组的领导现场观看之后进行决定。台上的《吃面条》一边演着,台下的观众就已经被逗的前仰后合,连凳子都东倒西歪的。可即便如此,在审查时还是有人认为这个作品没有教育意义。在当时的年代里,太过于好笑也成了不足之处,但是姜昆却持有不同意见,他一直坚持要把这个节目保留下来。 这么大的舞台,应该有更强的包容性。直到临近演出的前半个小时,总导演才临时决定让他们上场,打那开始,小品正式成为了一种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后来甚至渐渐压过了传统相声的风头,而姜昆为小品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还不仅于此,就连赵本山都是他发掘的。当时正当红的姜昆在全国各地巡演,反响都十分热烈,没想到在东北表演的时候,底下的观众却始终乐不起来,演出结束的时候,他就郁闷地拉住一位观众问了问原因。
听到的回答却是:“你这比我们铁岭的赵本山差远了”,听到观众这么说他也很不服气,特意去看赵本山的演出,没想到亲自看了一场之后,也在台下笑得前仰后合。这下他才明白,原来民间的喜剧也很厉害。回到北京之后,他就开始给舞台工作人员推荐这位演员。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赵本山凭借《相亲》打开了舞台的大门,自那之后就成了舞台压轴,带领着小品艺术走上巅峰,可以说,姜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和郭德纲的恩怨纠葛,皆因观念差异 既然要说姜昆那就不得不提郭德纲,这两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一直都被人们所八卦。其实他们俩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因为在姜昆已经红遍全国,正处于事业的鼎盛时期时,老郭还压根没什么名气,还在相声这个行业苦苦挣扎呢。
刚开始时,两人之间的关系还算是融洽,老郭开办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时候还邀请了姜昆到场参加,之所以后来会闹到人人皆知两人不合的地步。主要还是因为在相声方面的观念不同,姜昆是新派相声的拥护者,认为相声不需要坚持传统那一套,不非得会说学逗唱,当时主流相声圈也是如此认为;而老郭却一直在坚持传统相声风格,并且尤其喜欢会唱的演员。 再来看两人的相声风格,一个偏向于正义凛然,坚持反低俗、媚俗,而另一个则更像是街头巷尾的讽刺逗乐,很多作品都以小人物的视角进行创作,不图讲什么大道理。只追求相声的本真。
这两人就像是名门正派子弟和江湖浪荡大侠之间的区别,虽然同在江湖,但对江湖这两个字的理解完全不同。毫无疑问,还是小人物的角度更符合老百姓口味,所以郭德纲才能一路逆流而上,受观众力挺。站在姜昆的立场考虑一下,他在郭德纲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已然是曲协主席,这个行业的最高负责人了。要考虑的问题自然更多一些,从相声持久发展的角度来说,反三俗肯定是势在必行的。如果相声演员在台上只会拿上不得台面的包袱逗笑的话,那么如此粗鄙的艺术又能前行多远呢,从这个方面来说,姜昆并没有错,只不过现在老郭和德云社太深入人心。
所以许多观众习惯性地把姜昆放在了对立面,还有人吐槽他没有好作品,传播度也不高。其实姜昆早期的作品也是以讽刺为主,只是后来经历相声界整改之后,讽刺包袱全部被压下,他的作品风格这才变得中规中矩起来。
相声行业代有人才出,只不过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巅峰期也不一样,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都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单论这一点,姜昆也值得尊重。
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多多关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