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滩著名商人丁永福散尽家财,购买了几张去往美国的船票。10年后,他在大洋彼岸创办了连锁中餐馆,创造了新的创业神话。照片中的这个中年男子就是丁永福,当时的他手拿船票,正准备登上这艘彻底改变他后半生命运的客船。 丁永福是苏北盐城人,早年来到上海闯荡,先在印刷厂做事,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印染厂,厂子规模不算小,在南京路上有几间铺面,绸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那时候上海滩商人多的是,能站住脚的都得有点真本事。他从苏州进货,雇人打理货架,布匹卖得稳当,日子过得体体面面。1947年后金融一下子乱了套,银元贬值得吓人,早上还能买一袋米,下午就得加倍。他看在眼里,赶紧把一部分货物低价甩卖,换成美元藏起来。别的富商有的去香港有的去台湾,他起初还想等等看,毕竟上海是他的根基所在。 到了1948年,金圆券一发,物价彻底失控,街上推着钞票去买粮的比比皆是。丁永福的铺子顾客越来越少,库存堆得满满当当,再拖下去就全砸手里了。他开始大规模变卖,先是部分绸缎,再后来连铺面和住宅都挂出去。1949年初,局势已经明朗,他下定决心全清仓,七间铺面三幢房子给钱就卖,买家压价压得很狠,他也只能签字。钱到手后全部换成美元存银行,一分都没留在中国。那时候很多人还在观望,他却看得清,留下来可能什么都保不住。 买船票那天,他排了很久的队,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窗口前人挤人,大家都低着头不敢多说话。他递进去护照和美元,换来六张三等舱票,一家六口就靠这几张纸漂洋过海。船是威尔逊总统号,从外滩码头开出去,航行21天到旧金山。三等舱条件很差,铁床叠着放,空气潮湿,饭食只有煮黄豆和黑面包。路上遇到风暴,船晃得厉害,海水渗进舱里,孩子发烧他把自己的面包省下来。21天里,他一边照顾一家人,一边教孩子们认英文单词,为到美国后的生活做准备。 到了旧金山,先过天使岛移民局,官员翻黄皮护照问来干什么,他用刚学的英语回答开中餐馆,顺利放行。刚落地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租了唐人街地下室当厨房,1950年就开始卖扬州炒饭,虾仁拌米,葱香一飘出去,先吸引了墨西哥工人,后来海军士兵、犹太人都来吃。生意刚起步时难,他提着竹盒去码头卖,慢慢有了回头客。困难的时候用酱油瓶插蜡烛教儿子英文,一家人在地下室挤着过日子,全靠双手一点点撑起来。 1959年,他在洛杉矶开了第一家金龙阁,推出中式自助餐模式,三十多种菜排成一列,糖醋汁做得薄薄一层,宫保鸡丁花生当场现炒,菜谱中英对照,每样菜都标好克重。美国人吃不惯太重的口味,他调整得恰到好处,顾客举着盘子惊叹原来中餐可以这么丰富。金发主妇排队夹菜,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这种自助形式在当时很新颖,既省人工又让客人觉得划算,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到1960年代末,分店 expansion 到17家,每家门口挂太极霓虹灯,吧台放清明上河图复制品,餐巾纸上印论语句子,不光卖菜还带点文化味。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餐在美国更受欢迎,他又添了四川辣子鸡,辣椒花椒一起下锅,食客吃得直吸气还停不下筷子。那时候餐馆不只是吃饭的地方,还成了华人信息中心,菜单背面印律师地址帮人租房,洗手间贴报纸教怎么申请绿卡。新移民来了先到金龙阁打听消息,联邦探员偶尔来问话,他总是笑着说中国人讲和气生财,把事情圆过去。餐馆办得红火,他却从不张扬,照样凌晨起来切菜,亲自动手抓细节。 1985年,他把产业交给儿子,和老伴坐飞机回上海,站在外滩看高楼大厦,从口袋掏出保存了36年的旧船票,说当年六张票换一条命,现在能包架飞机了。旧金山唐人街总店墙上挂着他穿唐装的照片,柜台下压着六张船票复制品。孙子在哈佛读MBA,写论文问他怎么想到做连锁,他浇着花淡淡地说,饿出来的主意,逼出来的胆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