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司法腐败、维护公平正义的

艺术化表达

——首部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

《以法之名》的台前幕后故事

当司法者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人员沆瀣一气,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守住?

当旧日情谊遇上法律监督的职责使命,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是否有勇气刀刃向内,掀开黑幕?

6月24日,首部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和优酷视频白夜剧场同步开播。“‘黑社会’+司法腐败”的主题锐度、去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一线采风形成的细节真实,让屏幕前的观众们直呼过瘾。

这部电视剧如何出炉?缘何成为夏日爆款?记者日前采访众多主创人员,带大家一起了解《以法之名》的台前幕后故事。

电视剧《以法之名》剧照

聚焦检察侦查

彰显党和国家严惩司法腐败的决心

海东省东平市“万海涉黑案”开庭当天,被告人之一、万氏集团法律顾问张文菁当庭喊冤。同一天,此案原公诉人、东平市检察院检察官乔振兴离奇“自杀”并自认是万海背后的“保护伞”。几天后,海东省检察院收到匿名举报信,信中直指乔振兴之死是他杀,万海不是“黑社会”,真正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是东平市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李人骏……

《以法之名》开篇便悬念丛生。为了揭开重重迷雾,海东省检察院决定成立由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郑亚萍、第十一检察部检察官洪亮等人组成的指导组前往东平。

洪亮出现在指导组之中令东平的司法办案人员隐隐感到不安,因为十一部是拥有检察侦查职能、负责侦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的部门。十一部检察官的到来,说明指导组除了复查“万海涉黑案”疑点,还要查“自己人”。“‘黑社会’+司法机关内部腐败”的主题就此呼之欲出。

“2021年,我的团队接触了一部扫黑题材的电视剧,但这类题材当时已没有太多新意,我希望寻找新的突破口。恰在此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提到检察机关对扫黑除恶有这样的理念要求——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前半句在很多影视剧中已有展现,但后半句这种要求执法者严格依法办案,不将普通犯罪或一般违法扩大化、错误定性为黑恶势力的内容,在以往的影视剧中鲜有涉及。听到这个点后,我们很感兴趣,就开始奔着这个方向去。”此剧导演、编剧傅东育告诉记者。

时间到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作为加强法律监督的重要保障,检察侦查职能被更多强调。

2023年,最高检直接立案侦查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杨光明涉嫌徇私枉法案;指导辽宁、黑龙江、河南等地检察机关办理专案、挖出涉黑涉恶“保护伞”数十人。最高检党组更是用“三个重要”来定位检察侦查——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加强法律监督的重要保障。

“这让我大受启发,如果司法人员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刀刃向内、亮出检察侦查的利剑。和傅导深聊之后,我们也十分振奋,都认为这个点可挖掘,于是便有了现在剧中呈现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不是黑恶一个不凑’,另一个是刀刃向内严惩司法腐败。”最高检影视中心副主任、此剧总制片人之一彭诚告诉记者。

“无论对公众还是创作者来说,检察侦查都是很陌生的话题。我们在采风过程中看到一些扫黑案件中裹挟着成链条的职务犯罪,的确大受震撼,而那些从事检察侦查工作的检察官们,也让我们看到了刀刃向内、守住司法最后一道防线的担当。这些都愈加坚定了我们做检察侦查题材的信念,我们有责任让社会看到党和国家严惩司法腐败的决心和意志。”此剧导演、编剧郑世龙表示。

电视剧《以法之名》剧照

人物塑造去脸谱化

在情与法的挣扎中守住公平正义防线

“男主洪亮没有主角光环,性格还有些佛系。请假这段好真实,打工人狠狠共情了。”

“李人骏到底是好是坏,这个人物塑造真是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角色滤镜,太复杂了。”

《以法之名》播出后,广大观众对剧中接地气、去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讨论热烈。

傅东育告诉记者,主创团队特别希望通过人物设计,表现我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司法者面临的困境以及坚守。“他们穿上检察服是司法者,回到家中可能要面临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他们会被生活磨平棱角,但因为是检察官,当面对情与法的时候、需要在正义与邪恶之间作出抉择的时候,他们必须有勇气和责任,必须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

“我们做完片子之后,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我们在强化法律监督这样一个大命题下,表现了个体的挣扎、人情的温度,司法者被法治信仰唤醒后的坚守。”郑世龙表示。

“对检察官了解得越多,越觉得那身检察服穿在身上,比起荣誉更多的是责任、是人民群众托付的公平正义。”演员李光洁告诉记者,他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李人骏”是一个有着强烈职业理想的人,既有检察官的职业素养,又有想进步、努力转正的“野心”。“通过这次出演,我更加理解作为一名检察官的使命和担当。他们办理的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李光洁说。

“洪亮这个角色一出场就要离职,作为十一部的检察官,他经常因为查‘自己人’受埋怨。但慢慢往后你会发现,他虽然有些怂、偶尔流露小失落,但到了关键时刻、到了较真的时候,他所有的行为都迸发出一种近乎固执的勇气和不容置疑的职责操守,他追求公平正义的心依然滚烫。”参与了《以法之名》审片工作的辽宁省检察院检察侦查部检察官助理杨佳音告诉记者,她在剧中看到了活生生的、真实的检察官形象。

电视剧《以法之名》剧照

到办案一线采风

以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以法之名》讲的就是你们检察侦查部门的人和事”“你们办案真不容易,看了肃然起敬”“追剧停不下来,李人骏到底是好还是坏呀?”……这几天,湖南省衡阳市检察院检察侦查部门的副主任李智宏不时收到亲朋好友发来的消息。“我心里既激动又自豪,激动的是能有这样一部剧来展现我们的检察侦查工作,自豪的是我也是一名‘司法清道夫’。这部剧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确实下了功夫。”李智宏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部作品历时三年精心打造。主创团队走访了四个省的十几个基层检察院,查阅陈年旧案、旁听案件审理,熟悉检察侦查工作的办案流程,还采访了百余名办案检察官及多名涉嫌司法腐败、职务犯罪的在押人员,深入了解“坠入深渊者”的心路历程。最高检影视中心更是全程参与创作和指导拍摄,确保每一场戏都符合法律程序。

辽宁省本溪市检察院检察侦查部门检察官助理许传超就是主创团队采访过的检察干警之一。“检察侦查工作非常考验人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从剧中的许多审讯场景中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为了做到细节真实,主创团队就抓捕、审讯以及一些法律程序的展现反复推敲,和我们沟通如何做到专业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剧播出后,我们都感觉是那个‘味儿’。”许传超说。

这几天,剧中律师张文菁的饰演者、演员董晴凭着一段审讯室里连珠炮式的质问火遍全网。“我第一次演律师,台词里大段大段的法言法语确实挑战很大。”董晴告诉记者,张文菁对法律职业有着坚定的信仰,她视法律为最后的防线,并且用法律对抗现实的荒诞。“也正是她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我,鼓励我不断从各方面去努力靠近这个人物,查阅法律书籍、深入一线体验,从细节处去展现张文菁的专业素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影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镜像。6月24日,《以法之名》首播当天,媒体披露最高检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剧中,洪亮、郑亚萍等检察官刀刃向内、坚守正义;剧外,检察侦查专业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而在文艺作品与法治建设交融感染下的观众们,也深刻地感受着我国司法工作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

(来源:检察日报·绿海专题 记者:常璐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