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歌手朴翔因心梗猝逝,年仅35岁”“中山大学副教授、健美运动员刘一阳疑似因心梗去世,年仅38岁”……近期,中青年人猝死的新闻频传,而猝死事件,尤其是心源性猝死在近些年呈显著年轻化趋势。

这些身体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为何会不幸猝死?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总结年轻人猝死的共同点,并给出合理预防的方法。
40岁以下人群猝死占4成
猝死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
-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导致的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
- 非心源性猝死,则是由神经、呼吸或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死亡。
《中国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约55万,18~35岁人群占比从2015年的12%,飙升到2024年的28%。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猝死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强调是自然疾病导致的意外事件,而非外部因素(如中毒或外伤)。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余国龙表示,猝死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抢救窗口极短。在我国,每10秒约有1人死于猝死,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40岁以下人群占总猝死人数约40%。
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发病风险预警难度更大。
年轻人猝死的两个共同点
猝死虽然是突发疾病,但并不是随机发生的,猝死的年轻人有以下两个共同点。
多数人有“隐性”心脏疾病
心源性猝死由心脏病引发,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猝死患者大多有自己不知晓的器质性心脏病,常见的有以下两类:
- 先天性心脏结构性异常,占青年猝死的30%以上,包括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等。
- 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和主动脉夹层。其中,冠心病在近20年呈年轻化趋势,30~40岁冠心病患者占心梗总人数的43%。

存在急性触发因素
2020年《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发表研究称,超半数青年猝死者发病前过于激动、劳累,饮酒、饮食过饱、长期熬夜等诱因紧随其后。
过于激动、劳累或精神压力大,可诱导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剧增,引发冠脉斑块破裂、痉挛,电生理不稳定,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杨红霞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期吃外卖、熬夜加班、频繁应酬、吸烟喝酒、运动不当、情绪起伏等,都是年轻人猝死的危险因素。
年轻人还普遍存在“健康感知偏差”,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有点不舒服扛一扛就过去了,即使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也不重视。由于前期疏于管理,没有发现疾病隐患,一旦急症发作,将很难挽回。
年轻人防猝死3个重点
与老年人群相比,青年人群猝死更凶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陆浩曾在接受采访时提醒,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而且经历了血管老化,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
他们平时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身体通过建立新的侧支循环和其他代偿方式,“适应”这种情况。年轻人多没有这个过程,且无先兆不适,发病急骤,一旦发生心肌缺血,程度可能更重,死亡率高。
主动防控疾病
- 青年,特别是有家族性猝死史者应进行隐匿疾病筛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来筛查心肌病,同时可进行猝死相关高危基因(如TPM1/MYH7基因)筛查;
- 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应每半年查血脂、血糖,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 心肌病、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患者可遵医嘱实施植入式除颤器治疗;
- 高危人群平时应遵医嘱随身备药,如冠心病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高血压患者备好尼群地平。

调整生活方式
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大汗淋漓的高强度运动。
识别预警信号
猝死前1周,特别是发生前4小时内,大多数患者有疲劳、反复胸闷、心悸、气促等不适,且症状较平时更重。
患者此时要及时就地休息,有相应基础疾病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并及时就医。
猝死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患者生物学死亡的关键。若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施救,很多人能挽回生命。
需注意,心肺复苏要持续进行,直到医务人员抵达。若该事件发生在公共场所,应立即就近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根据语音提示进行电除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