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巨大的银白色,从方阵深处缓缓露头。镜头推近,弹体被分成三段摆放,像把大国底牌掀开一角——东风5C,上场了。
这一步,算是把外界的猜测坐实了。前段时间,电视里公开过东风5的画面,军迷们已经开始琢磨,老型号的信息放出来,是不是意味着更先进的型号要接棒。现在答案就摆在眼前。以往深藏的镇国重器,走到了光天化日之下,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示人:体型巨大,结构清晰,关键信息不再遮遮掩掩。
这次站在场上的,是东风5C。它被形容为带有十枚分导核弹头的大家伙。一个弹头,威力就在百万吨量级。十个弹头分头突进,目标可以在纵深数百公里范围内各选各打。一枚导弹抛出去,空中开花,十个方向各奔前程,军指挥中枢、通信枢纽、能源节点、政治中心,一处处被同时按下暂停键。对手即便想着先发制人,冲着发射井来一轮狠的,只要有一枚东风5C幸存,就依然有能力实施毁灭性的反击。这种能力,不是嘴上说的狠,是把对手的算盘掰断,让它动手之前先三思,再三思。
为什么它用的是液体燃料。固体不是更方便吗。这个问题,技术上并不复杂,关键在体量和任务。东风5C个头足够大,而且是发射井发射。在这种配置下,液体火箭发动机有天然优势,推力大,投送能力强,带得更多、飞得更远。更重要的是,液体技术这些年并没有停。运载火箭领域积累的那一套,往里一装,性能边界又往前推了一截。高压补燃、涡轮泵转速上去,闭式循环把效率抠到极致,喷管面积比优化,燃烧更稳定,计算机控制把整个节奏梳理顺,可靠性、寿命、适应性、可维护性,都在往上走。综合权衡,液体对这种大型井基导弹,就是更合算的一种方案。成本压下来了,威力抬上去了,射程也更宽裕。
液体的老毛病不还是加注慢吗?对,这个短板一直在那。大流量加注前还得小流量预冷,管路和箱体温度要降到燃料温度,否则温差大,材料扛不住,燃料稳定性也受影响。所以准备时间常常按小时算。可这次信息里点了一句全时值班。意思已经很直白,预储存技术在发挥作用。燃料不是到了要打才往里灌,平时就有预置,流程缩短,准备时间被压到可接受的窗口里。井里躺着,随时能起身。
真正让人心里一凛的,是它被明确描述为覆盖全球。对一个洲际投送平台来说,这代表的不是单纯的射程数字突破,而是战术选择空间的升级。向西发,从欧亚大陆上空绕,跨过北极圈,再从大西洋方向敲门;向东发,跨太平洋,径直冲着西海岸去。这是全向突防。对手如果想防,得在全境织一张没有破洞的反导网。这个命题本身就很难。更难的是,你不知道它从哪来。反导的核心是预警和预测,只要方向难猜、路径多变、目标分散,拦截难度就指数级上去。
这回被分成三节来展示,视觉冲击够直观。那不是为了炫耀体格,而是在给外界看两件事。一件是技术架构的大型化与成熟度。另一件,是战略信号的直白:我有,且用得稳。大国的安全,常常是靠看不见的地方来支撑,核威慑就是典型。它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不打仗。把底线摆到台面上,让对手明白,越线的代价会大到不敢想。
有个细节值得反复咂摸。东风5C的多弹头,不只是数量的叠加,它改变的是打法。单弹头时代,你只能想清楚一个点,打准一个点;多弹头时代,你有一个面,甚至一片区域。对手的指挥链条要被同时切断,对手的战时动员能力要被同时摁住。过去那套靠分散目标压压力、靠冗余链路保存活的策略,一下子就不够用了。你越分散,越给了它选择的余地。它可以挑最痛的打,也可以同时打出协同效应。
从技术角度再回望几个点。液体路线的选择,不是抱着旧课本不放。运载火箭的那套技术理念和工艺进步,已经把液体发动机带到了一个新台阶。高压补燃提升了比冲,涡轮泵效率和转速把供给做稳,闭式循环提升了总体经济性,喷管面积比优化扩展了工作包线,稳定燃烧与计算机控制把可靠性拉高。结合井基这种固定、宽裕的发射环境,液体的优势就被充分放大。预储存解决了启动节奏的问题,融合化的弹头结构解决了载荷分配的问题,分导设计解决了效能递增的问题。三条腿站稳了,整个平台就站住了。
那段公开节奏,先让东风5走到台前,紧接着东风5C亮相。这背后是一个惯例。旧型号核心参数被解密,往往意味它逐步退出一线序列,或者说它的角色发生了转移。新型号接棒,技术更成熟,使用逻辑更清晰。对于公众,这样的视窗是难得的。平时看不到,今天看一眼,认知就会被刷新。
当然,公开并不意味着卖弄。一个国家把底线展示出来,不是为了炫耀肌肉,而是为了减少变量,减少误会。越是对抗期,越需要清晰的信号。对内,稳定人心;对外,约束冲动。东风5C是工具,但它也在讲规则。规则就是边界清晰、后果明确、说到做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