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王十梅 郭旭升

当良田中稼禾日渐茂盛,芍药花开满庭院,沙枣花香溢村巷,田野里回荡起“五月里到了五端阳,杨柳插在房檐上……”的青海小调时,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在青海河湟一带,人们习惯称“端午”为“当午”,是河湟百姓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戴香包、拴索儿是河湟百姓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家住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上元保村的李红梅有一双巧手,她做的香包远近驰名。每到农闲,李红梅就会缝制各种样式的香包,有狮子、老虎、小猫、青蛙,也有十二生肖,还有莲花、荷包牡丹、桃子、石榴等,每一个香包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在香包内里塞上棉花、装入香草,密密缝、细细绣,最后做好装饰,打上穗子,一个颇具青海风情的香包就完成了。“缝一个‘狮子’‘老虎’‘莲花’,大概要三四天时间。”李红梅说。

索儿的制作比较简单,选五色丝线将它们搓缠在一起,就成了一根五彩的索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据说,戴五色线的索儿,可以让孩童避开蛇虫鼠蚁的伤害。拴上索儿后,家中长辈还会叮嘱孩子,索儿要到农历六月六才能摘下,扔到河里,这样这一年便会无灾无难、身体康健。家中擅长女红的女性长辈给孩子缝香包、拴索儿,是为了祈愿孩子幸福健康,是她们一片慈爱之心的表达。

李红梅每年都会做很多各式各样的香包,除了送给家中的小辈,她也会拿到街头售卖。“卖香包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将青海制作香包的技艺传承下去,我觉得很好。”李红梅说。在互助县垢痂巷,每年端午节前会聚集很多像李红梅一样卖香包的人,也会吸引很多游客来选买。此时,这些散发着清冽香气、制作精美,蕴含着吉祥寓意的香包又成了游客的纪念品,跟随他们的足迹,把青海的端午祝福传递到五湖四海。

“青海的端午香包非常有特色,我很喜欢。我的小孙女属虎,我想买一个老虎造型的香包带回去送给她。”从山东省曲阜市到互助县旅游的包女士说。

欢度佳节,自然也不能少了美食的助兴。青海地区高寒,物候延迟,到了端午天气才会逐渐变热,此时人们更加偏爱冷食。在河湟一带,人们喜欢的端午节冷食主要是凉面和凉粉。

在河湟农妇的巧手下,凉面根根筋道、细若粉丝。凉粉洁白如玉、弹嫩爽滑。盛一碗凉面或凉粉在碗中,调以用今年第一茬韭菜制作的韭辣,来自湟源的陈醋以及红艳艳的辣椒油,再配上用自家菜地里种植的菠菜和萝卜制作的凉菜,一道美食兼具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

端午节自然也少不了粽子。青海民俗专家朱世奎说:“青海自古以来不产米,旧时青海人过端午大多会做一种形似粽子的端午馍,用来代替粽子。一般会吃鸡蛋、凉粉、凉面,只有少数条件好的人家才能吃到粽子。”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糯米、红枣、粽叶等早已不是高原上的稀罕物了,粽子也就成了家家户户端午节家宴上的必备美食。除了粽子,凉面、凉粉,河湟人家还会在端午节期间做韭菜盒子、地皮包子等美食,这些都是河湟游子味蕾深处的家乡味道。

有了美物和美食,还需要美俗的烘托。端午插杨柳是河湟地区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之一。

每年端午前一日,在家中女性准备各种美食的时候,男人们便会到河滩、林间去砍斫一些杨柳枝条,插在大门和房檐上,也有人家会将杨柳插在田地里。据说,插杨柳是古代人们用来驱邪避灾的一种习俗,在门楣和房檐上插杨柳寓意家业兴旺,在农田里插杨柳,是祈愿庄稼不受病虫之害。除此之外,端午节期间,河湟人家还会在家中供献艾叶和香味清雅的沙枣嫩枝,以及牡丹、芍药等花枝,希望今年全家无病无灾,生活越来越美好。

农历五月,也是青海地区风光无限的佳期。所以端午前后,青海人还会携家带口、邀请亲朋好友去“浪山”。在山间林带,草原湖边,赏青海美景、品端午美食,再漫一首青海花儿,可谓幸福感满满。

每年端午,河湟人家家家户户满门翠绿,佩戴着香包的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玩耍,餐桌上摆满了端午节美食,朴素的庭院,美丽的村庄,大美的风光,人们沉浸在美物、美食、美俗、美景承载的独特民俗中,享受着佳节的欢乐。(来源:青海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