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中国医疗设备在欧洲已经这么牛了 还遭到欧盟封杀!6月20日欧盟出台措施,以“市场公平”为由,禁止中国企业参与其500万欧元以上医疗器械招标。7月6日,中方发起更精准反制,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预算金额4500万元以上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限制措施,但在华欧资企业不受限。
在国人一贯印象中,国外医疗器械质量好、精度高,比如美国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三大外企垄断了国内核磁共振设备,相比之下,国产医疗器械总是比不上国外的品牌。然而没想到,国产医疗器械却在欧洲杀疯了,逼得欧盟不得不亲手下场遏制中国医疗器械在欧发展。
3000万1台的“吞金兽”
回想二十年前,国外医疗器械在中国横行。
以核磁共振仪来说,他在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检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的医院那个时候只能从西方国家进口。
而倚仗技术优势,美国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这三大外企基本垄断了中国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一套设备就能卖到1500万至3200万的天价,与欧洲本土价格相比足足贵出10倍,但这还不算完。
据统计,单台进口核磁设备,每月仅养护耗资便高达10万元,一旦发生故障,还要专门请国外工程师来检查,一次的出场费就要23万,并且“不保证一定能修好”。
当进口与维修的高昂价格“均摊”到每位患者身上时,1次核磁共振检查费用便在1000元左右,不少人“实在心疼,小病忍忍就过去了”。
近年,核磁共振检查被纳入医保,补贴比例超过50%,但对不少患者而言依然“无力承担”,据统计,我国百万人口人均核磁共振使用次数,不足发达国家20%。
“没有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唯有彻底实现自主研发,才能打破困局”,这是国内医疗行业人士的心声。为彻底扭转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中科院历经20年,联合200余家企业、数万名员工,苦心钻研核磁共振设备技术,终于摘下这颗“明珠”。
2015年,我国首台3.0T核磁共振仪面世,核心部件国产率达100%,坐拥124项专利。2016年,国产医疗器械及医疗设备开始崛起。7年后,全球首台5.0T设备率先落地我国,扫描速度与成像清晰度遥遥领先,震惊海内外。
核磁共振在国产技术突破后,价格直接“跳水”,最低价已经降到290万/台,并且未来还将更加“平民”。国内超1000家三甲医院都选择引进国产设备,更有医院在采购中表示“不接受进口设备”。
欧盟医疗器械企业一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从2024年开始,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35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7%,可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对欧盟产品的依赖程度并非不可替代。
尤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近些年积极布局对于欧盟具有市场优势的高端影像设备,比如核磁共振仪、CT机、内窥镜、心脏支架等。以联影医疗为例,其推出的7.0T MRI、640 层CT机,性能比肩西门子,但价格却低了30%,在这样极致性价比下,逐渐斩断了西门子赖以“捞钱”的大单,引得一众海外厂商跳脚“中国破坏行业规矩!”
这还不算,国产医疗设备也逐渐走出国门,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出口额达4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医学影像设备出口额四年间实现14.64%的年复合增长,2024年达16.56亿元;出口的内窥镜也从2.13亿元飙升至8.39亿元,年复合增速40.92%。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器械对欧洲各国出口额达253.35亿元,同比增长11.65%。其中3月份出口额达91.14亿元,同比增长20.41%,内窥镜对欧洲出口额增速达41.88%。
中国向欧洲出口的医疗器材和医疗设备增速也让欧盟坐不住了。
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新规,禁止中国企业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招标项目,中标项目若分包给中国实体,份额也不得超过50%。
法国财长隆巴尔声称,这是为了防止“欧洲工厂被中国制造摧毁”。但事实上,中国医疗器械仅占欧盟市场的5%,欧盟的高端设备领域依旧长期被西门子、飞利浦等巨头垄断,欧盟的所谓“威胁论”完全站不住脚,只是中国产品近年来凭借性价比和技术升级,正逐步打破欧洲企业的垄断而已。
欧盟此举,本质只是借“公平竞争”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4500万元”的门槛
欧盟的制裁余温未散,中方反击已到位。7月6日,中国财政部直接甩出一份“对等反击”清单: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预算金额4500万元以上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限制措施。更重要的是,对比欧盟的一刀切,中国的反击显然更加精准,甚至是“有备而来”。
比如,我们的限制对象只是对于新增采购,4500万元以上采购额的器械能不采购就不采购;确有需要的,如只有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能够满足采购需求的采购项目,不适用上述限制;有非欧盟企业参与,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也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
官方此次列出了明确的进口限制清单,涉及品类相当广泛,包括心理仪器(医用)、手术器械、医用电子生理参数检测仪器、医用光学仪器、医用超声波仪器、激光仪器、磁共振设备、人工脏器及功能辅助装置等。
从产品类别上看,价格相对较低的耗材基本都不会受到此次限制政策的影响。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能碰到4500万的高单价设备屈指可数,单个设备也就是7T磁共振、光子计数CT等才有可能触碰上。
行业巨头西门子此次算是被重伤的企业之一,其影像诊断与治疗的光子计数CT、7T核磁等设备价格都在红线之上。其他这样的高值设备也不少,飞利浦、大外企都在经历一场大考。
目前,西门子已经给了行业一个明晰的解题思路,强调其在中国市场的全产业链布局,有效对冲了政策波动风险。
可以说,短期内政策限制对企业影响十分有限,实际的转圜余地还很大,但是相比限制措施,行业更在意的是未来中欧在医疗器械市场方向的重新洗牌。
“4500万元红线”的对等反击或许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万亿市场重新分割
相比于创新药,因技术难度更大、门槛更高、创新性更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成熟度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外企牢牢把控着高端及超高端设备的话语权。
而且近年来西门子、GE等大外企更是默契地“长期中国本土化”,仅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就有6个研发生产基地,员工超过7000名;GE医疗也在北京、天津等地布局了CT和核磁工厂;飞利浦更是95%以上产品都实现了本地化,和国内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等一众企业贴肉竞争。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医疗企业仍旧靠着自己的技术创新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去年苏州市第一批医疗设备集采项目中,西门子的高端CT、MR降幅分别为22.02%、23.47%,飞利浦的高端CT降幅35.39%。
欧盟此次怕的不是中国医疗器械本身,而是中国这套“制造业+科技”的组合拳。但是,科技发展是挡不住的,真正的强者,永远在开放中成长,而不是封闭中自保。
中国医疗器械能走向世界,靠的是在竞争中打磨技术;欧盟企业若真想赢回市场,该做的是研发更牛的产品,而不是挥舞政策大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