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印巴冲突,起因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游客遇袭事件,印度指控巴基斯坦应该对事件负责。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5月7日印度发起对巴基斯坦的“辛杜尔行动”,巴基斯坦回以“铜墙铁壁”行动。然而,5月10日,印巴双方同意立即停火。事件戏剧性发展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宗教和地缘政治背景。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武装分子袭击游客事件,造成26人死亡。印度政府指控袭击是“受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分子”所为,以反恐的名义挑起冲突。4月23日晚,印度宣布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战略反制措施,作为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袭击事件的回应。4月24日,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随后,巴基斯坦宣布即日起对印度关闭领空,不允许所有印度拥有或印度运营的航空公司航班通行,并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
与此同时,克什米尔印巴实控线上的军队开始交火。5月7日凌晨,印方宣布采取对巴方的“辛杜尔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多处目标发动打击,巴军展开反击。5月8日,巴方宣布击落5架印军战机,并以导弹摧毁印方一处指挥所。
5月10日,巴方宣布对印度采取代号为“铜墙铁壁”的反击行动。巴方宣布,通过大规模的网络攻击,致印度约70%的电网瘫痪。然而,同日稍晚,印巴双方宣布停火。
印巴的矛盾由来已久。历史上,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孟加拉地区战胜了法国,获得开拓和掠夺殖民地的主导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殖民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度孟加拉地区人民日益觉醒,不断提出脱离宗主国实现独立的要求。当时,这一地区的民众主要分成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人群。1906年,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成立。1931年,以各穆斯林省份和行政单位组建成立巴基斯坦。
二战后,世界各地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1946年2月,两万名印度海军士兵在塔瓦尔、孟买、卡拉奇和马德拉斯等地发动反英起义,得到广大民众支持,极大撼动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2月,英国政府派出的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8月,这一方案得以实行,分别建立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但是,缘于宗教文化冲突、资源分配矛盾,以及印巴分治方案在领土(如克什米尔的划分和归属)等复杂问题上的不清晰和分歧,导致印巴从分别建国开始就矛盾不断,不时发生军事冲突。
南亚次大陆位于印度洋之要冲,也扼守印度洋至太平洋海上交通的关键位置。印巴问题产生的深刻历史渊源,是大航海时代、帝国主义海外殖民浪潮涨消的一个典型样本。即使在当下,它也逃不出国际秩序、大国博弈对其产生的制衡。印巴冲突骤起旋落的深层原因,是各方因素都不允许这一问题在此时此地爆发大规模冲突成为地区热点,甚至影响全球局势稳定。
对美国而言,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为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就以在全球停火止战为己任。可是,迄今不仅在实现俄乌停火问题上落得美国信誉尽失、停火并无进展的尴尬局面,在巴以停火问题上也因为偏袒以色列、觊觎加沙地带的海滨胜地等因素落得灰头土脸。因此,特朗普绝对不希望在调停两场战火无果的情况下,在南亚再添一个热点。印巴冲突发生后,特朗普就声称“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真可耻’”,他希望这一切“尽快结束”。
另外,印巴双方谁也赢不了谁,又都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印巴之间的力量对比,从分治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是印强巴弱。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人口仅有7000万,而印度有2.25亿。当前,印巴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比当年更大。但是,历次印巴冲突的历史已经证明,印巴谁也战胜不了谁,更消灭不了对方。作为搬不走的邻居,敌对、冲突、战争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印巴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双方都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巴基斯坦2024年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属于较不发达国家。印度2024年人均GDP达到2740美元,经济总规模已经超过原宗主国英国,位居全球第五,但平均水平并不高。
而且,印度莫迪政府志向不小,其国家发展目标从尼赫鲁时期的“有声有色的大国”提升至“世界领导性大国”,假如陷入一场与邻居的消耗式战争,不仅国家发展目标将成泡影,战场能否取胜都是未知数。
以此次冲突为例,舆论普遍认为印度空军在空战中落于下风、得不偿失。事实上,印巴冲突从5月7日升级至5月10日即双方宣布停火,直接暴露出双方都经不起大规模冲突消耗的现实。更何况,当前印巴都是事实上的核国家,两个核国家之间大规模开战没有先例,结果更无法预料。
但是,事情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也是印巴问题的基本特点。就在印巴双方宣布停火后不久,印度表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爆炸,巴基斯坦则表示在白沙瓦机场附近击落一架印度无人机。5月12日,原计划的印巴双方军方领导人电话会宣布推迟。但是,当晚印巴两国军方领导人进行了电话交谈,双方重申了停火承诺。
很显然,印巴矛盾乃至冲突不会就此获得解决。这其中既因为深层矛盾在宗教历史问题,也因为涉及两国现实利益的一些基本问题很难一劳永逸地解决。
例如资源分配问题中的水资源问题,由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及其他相关地区位于巴控区的上游,巴基斯坦约70%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都依赖这些地区河流的水源。这使得巴基斯坦在水资源使用上受控于上游的印控区。1960年9月,在世界银行协助下,印巴双方在卡拉奇签署了《印度河用水条约》,从法理上大致解决了印巴在河水分配问题上的激烈争执。但是,每遇印巴冲突,印度就以从上游断绝水源作为对巴基斯坦的惩罚。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后,印度就暂停了《印度河用水条约》。由于这一举动对巴基斯坦的粮食生产、饮水安全及经济稳定可以造成灾难性后果,因而被巴基斯坦视为“战争行为”。5月10日印巴就停火达成一致后,5月11日早,印度杰纳布河萨拉尔水电站大坝的闸门恢复开闸放水。
事实上,宗教历史问题、领土归属问题等比水资源问题更加错综复杂。长期的矛盾、冲突、对峙,又进一步加深了印巴两国民众之间的情感对立,使得矛盾更加难解。因此,印巴之间未来因偶发事件再次导致爆发冲突,都是可能的。(吴敏文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