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后来把他开除了,学术圈的门也关上了。2012年底,他因为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警方刑事拘留。这个事情发生后,没有一所学校再请他去讲课,甚至连学术会议都不会再邀请他了。他就这样从一个大学副教授,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愿意接触的人。他的名字叫焦国标,一个曾经在北大教书的人。
他的一些想法很特别。他写文章说,中国应该被拆开,分成七块。他还具体地设想,分开了以后,省和省之间就跟国家和国家一样,你要是从这个省嫁到那个省,就算是跨国婚姻了。这个想法写出来,发在海外的网站上,时间是2003年。当时看到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一个北大的老师怎么会说这样的话?
他说过一句更惊人的话,这句话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他,也让他彻底没有了回头路。
他公开喊话,要把祖国用一分钱的价格卖掉。
这个事情的转折点,可能是1995年。那一年,他还是个很有前途的学者,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访学邀请。他去了美国,那是他第一次出国。他在那里看到的东西,和他之前在中国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他看到了高速公路,看到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些东西在当时的中国还很稀罕,他受到的冲击不小。
他从美国回来之后,人好像变了。他开始对身边的所有事情都不满意,总是能挑出毛病来。他在北大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嘴边也总是挂着美国,说美国怎么样怎么样,中国怎么样怎么样。学生们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大家觉得,他以前不是这样的,那个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博士,曾经是多么让人敬佩。
他是谁?
焦国标是1963年出生的,老家在河南杞县一个很穷的村子里。他的父母是农民,家里就靠着几亩玉米地过活。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家庭要供出一个大学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家穷得叮当响,但还是咬着牙让他读书,希望他能走出农村,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他本人也很努力。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先是考上了河南大学,后来又一路读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2001年,他成功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拿到了副教授的职称。这个消息传回老家,整个村子都为他感到骄傲。他成了“全村最亮的星”,是所有孩子学习的榜样。
有人后来去了解他的过去,发现了一些别的事情。说他上学的时候,因为有很重的河南口音,被一些同学嘲笑过。这件事可能在他心里留下了影子,一种不被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是后来那些奇怪想法的种子?谁也说不清楚。但很多人都觉得,一个人内心的伤痕,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选择。
他做了什么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焦国标那时候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名字叫《致美国兵》。在这首诗里,他把发动战争的美国士兵称作是“正义的化身”,还说如果自己有下辈子,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当一名美国兵。
这篇文章和那个“拆分中国”的言论一出来,北大的校园里就像是炸开了锅一样。学生们不敢相信这是自己老师说的话。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当场站起来质问他,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问他还记不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课堂上的气氛很尴尬,焦国标也没有给出能让学生信服的回答。
从那以后,他在学校里的处境就变了。以前和他关系不错的同事,在路上碰到他都绕着走,假装没看见。学校的领导也接到了成堆成堆的举报信,有学生写的,有学生家长写的,还有社会上的人写的。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北京大学为什么会允许这样一个老师继续站在讲台上?
还有人查到,他在美国访学期间,拿过一个基金会的钱。这个基金会给他提供差旅补贴,每年往返中美的费用全包了。但拿这个钱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他需要定期提交关于中国基层情况的调研报告。这件事被扒出来以后,更多人开始怀疑他那些言论背后的动机,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后来呢?
被北大开除以后,他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他试过在境外的网站上开专栏,继续写他的那些文章,发表他的那些看法。看的人很少,点击量寥寥无几。他想发出声音,但已经没什么人愿意听了。那个曾经围绕着他的光环,那个“北大副教授”的身份,已经彻底消失了。
他今年已经62岁了。这个年纪,本该是桃李满天下,或者是在学术上有所大成的时候。但他没有。没有学校敢请他讲课,也没有研究机构要他。他的老家在河南,但听说他和亲戚们也断了联系。那个曾经让他成为全村骄傲的人,现在成了大家不愿提起的名字。
有人想起他老家门上,曾经贴过一张大红色的“光荣榜”,庆祝他考上名牌大学,当上大学教授。那张红纸曾经是那么鲜艳,代表了一个农村家庭所有的希望和荣耀。但是现在,那张光荣榜早就被风吹雨打,纸张变得破破烂烂,颜色也褪尽了,只在门板上留下一个模糊的、发白的印记,和一角残存的红色。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也不是只有一个。2017年的时候,有一个在昆明长大的女留学生,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为了赞美美国,就把自己的家乡昆明说得一无是处,她说家乡的空气是“又甜又腻的”,充满了污染,让她出门都必须戴口罩,不然就会生病。
结果呢?她演讲完没多久,官方的数据就出来了。数据显示,那段时间昆明的PM2。5指数,比美国绝大多数城市的都要低,空气质量要好得多。她说的那些话,被事实打了脸。后来她毕业回国找工作,投了很多简历,但连第一关都过不去,很多公司直接就把她的简历扔掉了。她的父母在小区里,也常常被邻居指指点点。
焦国标本来不是这样的。他靠读书,从最贫困的农村走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他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去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农村孩子,用他的知识和经历,给他们指引一条向上的路,让他们也能看见远方。但他没有选择那条路,他选了另外一条,一条最窄、最不被人理解的路。
今天的中国已经和1995年他去美国时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自己的高铁网络,有了自己制造的大飞机,我们的探测器甚至到了月球的背面去采样。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脚踏实地地去建设,比总是抬头看别人、贬低自己,要有用得多。读书,是为了让家乡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后,就希望自己的家乡消失。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那他未来的路,可能也就走到头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