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最近的院线新片:

《长安的荔枝》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因为剧版在前,难免就会对影版更加警惕,所以我们也是调整了预期去看的这部。

不过还挺意外,影版比剧版要好很多,是我们编辑部看过原著与剧版,和两者都没看过的不同作者,都觉得这部观感不错的程度。

虽然碍于篇幅有些内容没能展开,但影版是找准了马伯庸“见微”系列小说的改编方向,不做加法,改做减法,尽可能保留与还原原著的主体内容。

当然,改编不是照搬,影版的加分项,也在于里面为数不多的改动,都是基于原著的精髓,做得情节上的调整与优化,既强化了电影的叙事张力,又聚焦了主旨表达,这才是真正巧妙的地方。

所以,针对截至目前市面上还不错的这版原著改编,今晚这篇文就以写它的优点为主。

正文

(以下涉及剧透,建议先观影后阅读)

相信这个故事大家已经都不陌生了,简单来说就一句话——李善德运荔枝。

影版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还原运荔枝这条主线,而且把整部电影很明晰地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荔枝运输测试,一个是正式运输荔枝,以写事为主。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而且它开篇就很明确要在有限篇幅里做减法,所以干脆一上来就以贵妃诞辰倒计时为叙事线索,把重点放置于李善德(大鹏 饰)告别妻女后,踏上前往岭南的路上。

这个倒计时就像悬在李善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上路的第一天,运荔枝的测试就已经开始了。

当他翻越山河,终于抵达岭南时,一开始的“距离贵妃诞辰117日”,陡然变成“86日”,这意味着在路上就耽搁了31天之久。

这种叙事讨巧之处,就在于明确了时间与距离的同时,也明确了李善德所面对的“不可能的事情”。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不过因为原著、剧版在前,即使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情的过程与结果也几乎都要烂熟于心,所以对于影版而言,它要怎么保证主线事件清晰完整的同时,还要做到故事好看呢?

这就是它做对的第二件事,去拍故事过程中的变化和对比。

先说比较明显的“对比”。

这种对比,既有空间上长安与岭南之间的南北差异。也有文本上,市井繁华与民间苦役、异域奇观与底层苦难之间的对比。

比如李善德离开繁荣的长安,在往南的路上,遇见流离失所的流民。还有在岭南时,广场上是各种奇观表演,而广场下却是用笼子关着的林邑奴。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这种对比,还体现在影版配合不同的人物形象,选择不同风格的置景与视听语言。

比如李善德在岭南时,多用岭南果园场景的开阔,配合亮色调,衬托明快的氛围;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在长安,尤其是右相的出场,则选择逼仄沉闷的佛堂空间,配合暗色调,凸显压迫感。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再是时间跨度里的种种“变化”。

影版的不同,还在于它更敢给李善德“扮丑”,以此来凸显事件进程里人的变化,人的快速沧桑与衰老。

比如李善德刚到岭南时,不仅衣衫褴褛,更因为风餐露宿,皮肤变得更加黝黑与粗糙。就更别说后半段李善德将最后一瓮荔枝送到宫殿时的“一夜白头”。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这种妆造上的变化,还可以映射事件的变化。

也就是从荔枝运输测试到正式运输荔枝,由于两者分别代表“注定失败”与“意外成功”的不同结果,因此周遭对不同结果的不同态度则显得更极端,更接近于对调式的变化。

比如有一个细节,是李善德拿到“国忠”金腰牌后开始部署,而他站的位置,就是鱼朝恩(常远 饰)当初来发敕令所站的位置。

随之而来的变化还有周围人对待李善德的态度。

此前,上林署刘署令(王迅 饰)只把李善德当填坑的老实人,在李善德拿到“国忠”金腰牌后,刘署令随即换脸,给李善德端茶倒水。以及原本踢皮球的各个部门,也因为这块金腰牌,为李善德敞开了大门。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而与此同时,看似整体意义上的成功,非但没有解决个体层面的困境,反而加速着底层境遇的恶化。

比如阿僮的荔枝园变成御用荔枝园后,因为荔枝运输的层层加码,几乎全园被砍毁。

还有李善德在驿站遇到的那对父女,也因为荔枝运输加重农户的租庸徭役,而后不知所踪。

上下两种变化,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指向一个事实——整体幸福是建立在个体痛苦之上的。并且这版用“取之于民,用之于上”的荒诞与悲剧,提前写下盛世的结局。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那影版做的改动又是什么呢?

这也是想和大家聊的部分,也是它比较讨巧的改编方法。

影版的改动主要集中在两个角色。

一个是胡商苏谅(白客 饰),他在后半段是一个情节转折点。

在运输荔枝过程中,驿站发生逃驿,李善德让林邑奴翻山,通知下一站船只反向过来接应。当他带领一小支马队赶到江边时,却久久没人接应,最后是苏谅不计前嫌,突然出现。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另一个是林邑奴,他被安排为荔枝运输途中最后一个高潮点。

也就是鱼朝恩起了杀心,派人阻拦李善德的运输队伍,瓮被打碎,人被杀死,最后是林邑奴舍身救下了李善德和最后一瓮荔枝。

不难看出,这两个小角色被放在如今对应位置,除了在剧作上去掉了多余支线,更快推进剧情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故事的情感张力,在一个失败者的悲剧调性里,调和进普通人的相互托举,用悲凉来写温情。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这种改编思路,自然是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影版在改编时找准了“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动因”。也就是说,它要借此呈现的不仅是悲剧,更关键的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之所以最后是苏谅前来帮忙,原因在于朝廷的船都以“与公文所说的方向相反”为由而拒绝前往,只有苏谅带着被挪用协助运冰的船前来帮忙。

而林邑奴的牺牲,始于右相与鱼朝恩的权力之争,鱼朝恩为了阻拦右相获利,于是动了杀机。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所以,造成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是相同的——

是既可以“造船”,同时又可以把“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一个空壳”的那套“规则”。

这也就是原著写出来的我们心知肚明的东西。

而回过头来看影版里的这些改动,其讨巧之处就在于对主旨的聚焦与强化。影版对原著的精髓不止停留在保留,而是拿来并为我所用。

影版也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证明了原著真正想要写的并不是李善德本身,而是李善德视角下一个朝代已然注定的历史,一个依然以那套“规则”在运作的如今。

影版《长安的荔枝》有哪些优点

最后,贵妃华诞之上,一片荔枝园、驿站逃驿、骑手马匹横死、林邑奴坠崖,换来的最后一瓮荔枝,被清洗后隆重地盛放于圆盘里。

贵妃轻轻拿起其中一颗,又轻轻放下,看似圆满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华景,又微妙地点出“妃子笑”可能也不过是另一种话语。

而鱼朝恩不在乎右相意指,仍然献上红色大鱼壁画宣示权力,一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安庆宗献舞”掀开华诞的开始,又恰巧标志着盛唐的结束。

也许杨贵妃并不爱吃荔枝;

也许安禄山之变只是结束盛唐的导火索,真正结束一切的,其实是“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叹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