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双料学霸李永乐,毕业后两次面试被名企拒绝,转身到北京人大附中应聘物理老师,校长看到桌上厚厚的简历,问道:“你这个高材生,为何甘愿到我们这里当老师,我怕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呀!”没想到李永乐的一句话回答,却让校长哭笑不得。   2010年的某个春日,北京市人大附中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一位中年校长眉头紧锁地翻着一份厚厚的简历。   他的目光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研究生”这些字眼上多次停留。   抬起头,看着站在面前的年轻人,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高材生,来我们这儿当老师,月薪才四千块,我怕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呀……”   年轻人微微一笑,淡淡回道:“我就想教书,就想讲讲物理,这份工作,良心而踏实。”   这句话让校长一时语塞,哭笑不得,却也瞬间明白,这个年轻人并不在意所谓的“庙小”,他关心的是能否“安心传道”。   这个年轻人,便是日后被无数网友称为“别人家的老师”的李永乐。李永乐的故事,并不始于这场面试。他的选择,更不是一时冲动。   1983年出生在吉林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物理老师,母亲教体育。家中书架上那些厚厚的《物理学讲义》《力学基础》,是他从小接触最多的“玩具”。   他常常守在讲台下,看父亲拿着粉笔讲解万有引力和动量守恒,耳濡目染之下,物理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发芽。   高中时期,他便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物理系。   求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考入清华大学深造,攻读研究生。有人说,这样的履历,几乎是“学霸中的王者”。   然而,这位“学霸”,却在毕业季遭遇了连续两次的拒绝。   2009年,李永乐走出清华校园,来到索尼公司面试。面对HR关于“是否接受高强度加班”的提问,他坦率地说:“我不接受无休止的加班。”结果自然是被婉拒。   另一场面试,是在金融巨头高盛。当时,他被问道如何看待股票投资,他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对炒股没兴趣,也不太理解那些复杂的操作。”   这份过于真实的回答,再一次让他止步于职场门外。两次挫败之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究竟是什么?   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从小就喜欢物理,为什么不去做你最擅长的事?”   他想起自己读书时,最敬佩的不是那些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精英,而是那些在三尺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的老师。   那一刻,他决定,不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去做一名真正的“传道者”。2010年,李永乐走进人大附中的办公室,手里拿着简历,心里却拿定了主意。   入职后,他的生活节奏悄然改变。曾经不愿加班的“清北学霸”,现在却常常在半夜仍点着台灯备课。   为了讲清楚一道物理题,他翻阅大量资料,甚至自己动手做实验,只为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一些。   他不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努力将抽象的物理原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他讲热传导,会从烧水的壶讲起;讲惯性,会用公交车急刹车的瞬间做例子。   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常常笑声不断,却又收获满满。有人说,他的课像段子手在讲笑话,也有人说,他是“把高数讲成相声”的物理老师。   他的学生中,先后有2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还有十余人在国家和国际级物理竞赛中获得奖项。   这些数字本身固然耀眼,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李老师的课,让我第一次觉得物理真的很有趣。”   2018年,一段他讲解相对论的视频被学生上传到网络。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课堂讲解,却因其通俗易懂、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迅速走红。   网友们一夜之间记住了这个说话带点幽默,却讲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的中学老师。此后,他开始尝试将物理、数学、经济、科技等内容制作成科普视频上传网络。   他的视频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热搜的噱头,只有一块小白板、一支笔、和他那一口平实却深入人心的讲解。   短短几年间,他积累了超过千万的粉丝,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普博主之一。他的影响,远不止于网络。   信息来源: 《一位清北双学霸物理人才,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到中学当一名物理老师,开创新的物理教学方法,培养清华北大学生300余人》——海峡导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