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票赞成、11票反对,一份“防务合作协议”就这样轻松高票通过了。
这份协议,乍一看平平无奇,名称中还特意强调了“防御性”三个字。
可掰开了揉碎了看,这跟直接缴械投降也没什么区别。
2025年6月11日,丹麦议会以94票支持、11票反对的绝对优势,表决通过了一项与美国达成的防务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规定,美国军队能够自由进入丹麦的卡鲁普、斯克里德斯楚普以及奥尔堡这三座空军基地,并且在基地内外均可开展各类军事行动,涵盖人员驻扎、装备存放、训练演习等项目。
而该协议中最具争议性的条款在于,它给予了美军司法豁免的特权。这意味着,若美国士兵在丹麦境内犯下罪行,他们将按照美国的法律体系来接受处理,而非丹麦本国的法律。
不仅如此,协议还赋予美军士兵和宪兵对丹麦平民进行管控的权力,这一条款遭到了广泛批评,被指责为“21世纪的新殖民主义行径”。
这份协议的签署,其背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妄图“购岛”的野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19年,特朗普就首次抛出了购买格陵兰岛的惊人想法。
到了2025年他重返政坛后,又再度积极推动这一计划,甚至公然放话,不排除动用武力或者采取经济胁迫等手段来达成目的。
2025年3月,美国副总统万斯到格陵兰岛展开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他批评丹麦在保障格陵兰岛地区安全事务上存在严重不足,紧接着便大言不惭地表示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格陵兰岛的“安全庇护”。
此番言论一出,立刻招致了丹麦方面以及格陵兰自治政府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表达出坚决的反对态度。
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延斯 - 弗雷德里克·尼尔森态度强硬地表明,格陵兰岛“绝不可能成为任人随意买卖的物品”,并且着重强调,格陵兰岛的未来走向应当由格陵兰人民自己来掌控和决定。
丹麦政府虽多次表态“格陵兰主权不容交易”,但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仍选择通过防务协议深化与美合作,试图在安全依赖与主权维护间寻找平衡。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该协议显著提升了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军在丹麦空军基地的常态化驻扎,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协调波罗的海三国的防御部署,形成对俄罗斯的“弧形包围”。
例如,部署在奥尔堡基地的MQ-4C“海神”无人机可对北冰洋海域进行24小时侦察,覆盖俄罗斯北方舰队主要活动区域。
此外,协议还允许美国使用丹麦的卫星地面站,突破极地遮挡限制,提升北约在北极地区的实时通信能力。这些举措虽强化了北约的防御效能,却也加剧了北极地区的战略竞争。
俄罗斯已大幅增加北方舰队在格陵兰以东海域的巡逻频次,所搭载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美军在北欧的所有基地,进一步激化了美俄在北极的对抗。
尽管丹麦强调与美合作基于北约框架,但其过度亲美的态度仍可能损害欧盟共同防务机制的运行。
2025年4月,欧盟启动“欧洲防务机制”共同基金,但丹麦仍将60%的防务预算投入北约框架,而非欧盟联合项目,凸显其在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战略取舍。
这种“有限自主”策略使丹麦陷入两难:若过度依赖美国,将丧失在欧盟防务自主进程中的话语权;若转向欧洲合作,则可能损害现有的与美防务合作。
那么美国为什么就这么想要格陵兰岛呢?
格陵兰岛身处北极区域的中心位置,凭借自身丰沛的资源储备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已然成为大国间激烈角逐的新焦点。
在这片岛屿下,蕴藏着极为可观的资源。其中,稀土资源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此外还有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资源。
对于美国而言,倘若能够掌控格陵兰岛,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减轻对外部稀土供应的依赖程度,进而在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增强自身的话语影响力。
不仅如此,格陵兰岛在北极航道中占据着关键的战略要冲。一旦北极航道得以开通,亚欧之间的贸易路线将会大幅缩短,缩短幅度可达30% - 40%,这无疑将直接重塑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
美国借助与丹麦签订防务协议的方式,逐步扩大其在丹麦的军事存在。从客观角度来看,这一举措为美国介入北极事务搭建了一个便利的跳板,但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
俄罗斯认为美国的扩张主义将加剧北极地区的军事对抗,威胁其在北极的利益;欧盟则批评丹麦“拿盟友利益做交易”,担忧美国在北极的话语权提升削弱欧洲自主防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