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前海智库院长对话论坛”在深圳举行。
论坛期间,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以《东升西降的时代变化和中国智库的历史使命》为题进行主旨发言。李成以“东升西降”的时代趋势为切入点,并指出美国智库正面临政治极化、麦卡锡主义等严峻挑战,这为中国智库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使命。
以下是趋势捕捉整理的演讲部分实录。
01“东升西降”命题近年出现的重要变化
为什么西方会竭力奉行反华立场?为什么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心存担忧?这些其实都与“东升西降”的趋势有关。
西方近年来的变化更为显著,比如刚刚过世的、在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的哈佛大学前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他在去世前撰写的文章中提到,自己一直推崇美国的实力与软实力,但他认为,美国的这些实力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就被特朗普摧毁了。至于西方的政要,他们的言论就更有意思了。大家应该注意到,特朗普最核心的一个理念 —— 也是驱使他行动的核心口号,是 “让美国再度伟大”。反复强调 “再度伟大”,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承认美国已经不再伟大了,大家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到这种批评。
美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是两党间的 “你死我活” 式争斗,这与美国以往的政治传统截然不同;第二个是悬殊的贫富差距,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能达到美国这样的程度;第三个是种族矛盾;第四个是文化战,这些议题争议极大,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各方立场正不断向两个极端分化;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最关键的第五个问题,是美国即将面临的金融危机,今天上午我们也提到了 “灰犀牛” 概念,也就是说,这场危机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危害将极其严重。
还有一点是美国的外交问题:欧美同盟已出现裂痕,甚至有观点认为北约组织正走向崩溃。对此,很多中国人难以理解,不少人仍觉得美欧之间的纽带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有幸能在今年2月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事件:第一,美国(万斯)在会上讲得很清楚,美国跟欧洲不一样,我们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念;第二,他说,你们搞错了,你们真正敌人不是俄罗斯,不是中国,是你们自己。
所以这会以后产生的反应是极其巨大的。当时我给美国和中国的朋友都发了消息,说 “我正站在历史现场”,还提到了四个“D”: Damage(损害)、Distrust(不信任)、Decoupling(脱钩)、Derisking(去风险)。
其中,“脱钩” 和 “去风险” 这两个概念,原本是用于描述中美关系的,如今却被用来讨论美欧关系了。有一位德国前政要朋友跟我说,完蛋了,你可以想一想,这就像一位父亲对儿子说“你滚出去,你跟我不一样,我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场景和话语,你会轻易忘记吗?所以,这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美国目前仍是全球金融、军事、科技领域最强大的国家,尽管这些领域的格局都在发生变化。美国的软实力虽已遭受巨大创伤,但目前尚无任何国家能够取而代之。因此,美国会竭力维持自身地位,为保住优势而挣扎。不过,“美国无力帮助欧盟”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关键问题在于,美国确实没有能力为欧盟提供其所需的支持。
02“东升西降”的趋势及需要澄清的地方
澄清主要在几个方面。
第一,“东升西降”不是个意识形态的对立,也不是冷战时期的东西之分;第二,“东升”和“西降”没有因果关系,但是有相关性,比如说特朗普在“制裁”美国,这和中国没关系,比如对哈佛的这些打压;第三,“东”不仅是指中国,现在大多都讲“全球南方”,以前更多是说“新兴经济体”。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就说了一个概念,CIA,不是美国中情局,而是说中国、印度、东盟。在过去这些年时间里,这三个国家或地区的中产阶级,已经占到全球的40%左右。
那么,“东升西降”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不能否认它并非绝对,因为中国目前并未取代美国,所谓“东方取代美国”的说法也不成立。但这一趋势的发展进程十分迅速,且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可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一连串问题,只是我们无法预判它何时到来。最终,这一过程未必是全面输赢的结果,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不过美国的“遏制”是全面的,这一点需要明确。
03美国智库面临的众多挑战
而美国智库当前面临诸多挑战,我简要谈谈其中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政治层面,麦卡锡主义已然猖獗,导致许多人都不敢直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你们看到的这些情况并非虚假,而是真实存在的。智库与高校本应是思想交流的场所,现在却变得异常谨慎,无论是大学里的相关机构,还是各类智库,都是如此。在意识形态层面,一方面有 “白左” 政治正确的束缚,另一方面右翼领域也存在诸多禁忌话题,比如以色列问题就是绝对禁区,完全不能讨论。
第二是财政层面的问题。现在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筛选了大量曾在政府任职的人员,这些人原本通过“旋转门”机制进入智库,如今很多又要“转回去”;而智库自身则不得不大量裁员,有些甚至直接关闭。我曾经工作过的两个机构就都已经关闭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即便有些看似还在运作的“交流中心”,实际也名存实亡。此外,即便有大财团愿意给智库捐款,也往往伴随着利益捆绑,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最终,两党出于各自私利的博弈,让智库的生存愈发艰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