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的这场洪水来得太突然了。
6月24日和28日,短短四天内连续两次洪峰袭击,超保证水位5.21米,洪峰流量达到11650立方米每秒,这是195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为什么同样的暴雨,有些城市安然无恙,有些地方却洪水泛滥?榕江这次洪水,真的只是天灾吗?
当洪水冲走半生积蓄
这次的洪水导致榕江县城70%的区域被淹,常驰广场那个大家平时逛街购物的地方,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村超球场,这个曾经让榕江火遍全网的足球场,也被洪水严重损毁。
看着那些受灾视频,主道完全被洪水淹没,路边的店铺老板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眼睁睁看着自己半辈子的心血被冲走。
一家小餐馆的老板,可能刚刚贷款装修完毕,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一夜之间什么都没了。一个服装店的店主,满店的衣服都泡在了污水里,不仅是货物的损失,还有对未来的绝望。
这些普通人的生计,就这样被洪水轻易摧毁。
三天内降水350-450毫米,什么概念?正常情况下,这相当于榕江两个月的降雨量在三天内全部倾倒下来。
但问题是,这样的"极端天气"近些年好像越来越不极端了。
这场灾难本来可以避免
最让人痛心的是,很多被困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红色预警,但很多人根本没当回事。不是大家不关心天气预报,而是这些年"狼来了"喊得太多,真正的狼来了反而不信了。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榕江的排水系统年久失修,扩建工程还在进行中,正好碰上了这场暴雨。
但这还不是最深层的问题,榕江原本有大片湿地,这些湿地就像天然的"海绵",能够吸收大量雨水。
但随着城市扩张,40%的湿地被填埋建成了商业区和住宅区。原本能够缓冲洪水的天然屏障没了,水只能直接冲向市区。
原本宽阔的河道因为城市建设被不断侵占,河道越来越窄,行洪能力大幅下降。就像你把一根粗水管换成细水管,同样的水量自然会溢出来。
榕江地处"三江交汇"的特殊位置,本来就需要更高的防洪标准,但现有设施只能应对30年一遇的洪水,远远不够。
全国还有多少个榕江
榕江绝不是个例。你去看看河南巩义、甘肃临夏这些依山而建的县城,几乎都有同样的问题:高低差地形加上低洼区过度开发,就是一个天然的洪水收集器。
这些地方的发展模式惊人地相似。
山区基本还是农村,新开发的工业区、商业区都选在了地势较低的地方,因为平整土地便宜,交通也方便。但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物理规律:水往低处流。当山区的雨水汇集下来时,这些新开发的区域首当其冲。
规划的短视是普遍问题。新区开发追求速度,建房子比修排水管道来钱快,看得见的政绩比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更容易出成绩。结果就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的排水系统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
生态的失衡更加严重。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砍伐让山体的蓄水能力大幅下降,雨水快速汇集到河道中。河道又因为缺乏管理而淤积堵塞,整个系统的风险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积累起来。
真正的行动才刚开始
现在网上关于榕江洪水的热度很高,各种分析、各种同情,但最让人担心的是,过几天洪水退去、新闻热度消散后,一切又回到原点。
这是中国很多灾后重建面临的普遍问题:舆论关注的焦点总是灾害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下一次灾害。
国家发改委已经追加了1亿元救灾资金,这确实是及时的支持。
但专家指出,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长期投入建设分洪隧道、水库等工程,还要疏散高风险区的居民。
这些工程不像救灾那样能立竿见影,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很难成为新闻热点。
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你看那些历史上的大城市,哪个不是因为治水而兴?古代的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现代的荷兰靠着完善的水利系统在海平面以下安居乐业。
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老天爷的眼色,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优化排水泄洪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踏踏实实地修渠道、建水库、疏河道。问题是这些工程见效慢、投入大,往往不如盖几栋楼来得实在。
榕江这次确实有了灾后重建的计划,关键是能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光说不做,更不能只是简单地恢复原状,而要真正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观
说到底,这次榕江洪水暴露的是我们城市发展观念的问题。什么叫做发展?是不是GDP增长了、高楼建多了就算发展了?
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安全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再抱着"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而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
河流需要空间行洪,湿地需要保留来调节水量,这些都是自然给我们的免费保险,我们却为了短期利益把它们拆掉了。
海绵城市的概念这几年提得很多,核心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够吸水,缺水时能够释放。这需要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水的问题:道路要透水、绿地要蓄水、建筑要节水。
退地还河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些侵占河道的建筑必须拆除,哪怕会造成一些经济损失。因为不拆的话,造成的损失会更大。这次榕江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了。
我们不能再继续这种"年年抗洪、年年受灾"的循环了。每年汛期来临,各地都在紧急防汛,媒体都在报道抗洪英雄,但洪水过后呢?该填的河道继续填,该建的房子继续建,等到下一年汛期再来一遍同样的剧情。
高楼大厦确实很壮观,但如果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果不能保障民众的基本安全,这样的城市化有什么意义?兴修水利才是安全的保障,这不是什么落后的观念,而是最朴素的道理。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的不是征服,而是适应。榕江的洪水不仅仅是一场地方灾难,更是全国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