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在空调房里坐久了,身体其实“偷懒”了。热天从室内直接走到户外,就像从冰箱跳进烤箱,身体来不及“重启”,麻烦也就跟着来了。
近期,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就是这么“中招”的:在家吹了一下午空调,傍晚想出门散步,才走了半小时,人就开始头晕乏力,汗也不出了,最后被送进医院,诊断是中暑。
不只是老年人,小伙子也能中暑。而且问题往往不是他“走了多久”,而是他“怎么走出去的”。
空调房养的“豆芽人”真扛不住热
在高温天里,人待在空调房里习惯了恒温恒湿,皮肤毛孔收缩,出汗机制处于“休眠”状态。突然暴露在35℃以上的高温下,身体调节功能一时间反应不过来,就容易出问题。
医生提醒,温度骤变对人体影响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平时自认为身体好,热了出汗、渴了喝水,但没意识到,中暑是“调节系统短路”,不是简单的脱水。
很多人以为“年轻就是本钱”,但现实是,空调房里坐久了,身体像豆芽一样,没见过太阳、没锻炼过,根本扛不住外头的热浪。
不是走的太久,是没准备好就出门
医生指出,小伙子出门前没有任何热身准备,还是从空调直吹的环境中出来,这就埋下了隐患。
人在密闭凉爽环境中待久了,血管会收缩,皮肤散热功能会降低,体温调节机制变得迟钝。突然到户外暴晒环境,体表迅速升温,但体内还没准备好散热,结果就是中暑。
解决方法其实不难:在出门前关闭空调,让身体慢慢适应环境温度,再做几分钟轻度热身,比如原地踏步、伸展四肢,激活循环系统。
这就像汽车启动前要预热一样,不是你不能走,而是不能“冷启动”就猛踩油门。
“热”不是唯一杀手,中暑的元凶还有湿度
南方的夏天,不光热,还“湿”。湿度大时,人体的汗液不容易蒸发,散热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你以为出了汗就凉快了?错,汗不蒸发,体温还在升。这时候,如果身体再没有补水或休息,就很容易出现热射病前兆。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体温可飙升至40℃以上,严重时甚至引起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过50%。
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暑救治专家共识(2023年版)》,高温高湿、通风不良、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中,是重症中暑的三大诱因。
所以,别小看“湿”,它是“热”的帮凶,也是中暑的隐形推手。
不是“热不过三伏”,而是“命悬一线”
过去我们常说“热不过三伏”,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大不一样,空调依赖、缺乏锻炼、不规律作息,都让人更容易中暑。
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不少地区高温日数突破历史同期记录。高温天已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中暑不仅仅是“热”,而是一连串生理机制失控的结果。它不是感冒,不能吃点药就好,而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的急性综合征。
医生建议,高温天要格外留意以下几个信号:头晕、无力、恶心、出冷汗、皮肤灼热但干燥——这些都可能是中暑的前兆,不能硬扛。
空调该怎么用?不是越凉越好
很多人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觉得凉快才舒服。其实,室内外温差过大,是健康的一大隐患。国家标准建议,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这样既节能又安全。
另外,如果你要外出,建议提前十五分钟关闭空调,让身体适应环境温度。穿衣方面也有讲究,尽量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暴露在太阳底下时间过长。
如果实在必须要出门,记得携带水和防晒工具。不建议在午后最热的时段(11点到15点)外出。
中暑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不抗热
这几年,医院里因为中暑挂急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医生表示,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几乎不出汗;
缺乏户外运动,耐热能力差;
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
饮食不规律,水分摄入少。
这些都让年轻人成了“高危人群”。别再以为中暑只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它只看你身体调节的“反应速度”,不看年龄。
短短半小时,身体已经“报警”
回到文章开头的小伙子。他觉得自己只走了半小时,没啥大不了。可医生说,在高温下,身体的“报警”机制可能在10分钟内就启动,只是你没察觉。
中暑不是“累出来”的,而是温度、湿度、身体状态三者作用下的结果。尤其是从极冷环境突然进入极热环境时,风险成倍增加。
这和跑步一样,你不热身,直接冲刺,肌肉会拉伤;同理,不让身体预热,你就“拉伤了体温中枢”。
别等中暑才后悔,预防才是最聪明的方式
医生反复强调,中暑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你提前做准备,留意身体信号,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就能有效预防。
记住一句话:中暑不是意外,是忽视身体信号的惩罚。
资料来源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暑救治专家共识(2023年版)》[EB/OL].国家卫健委官网,2023-07-18. https://www.nhc.gov.cn/wsbz/s7952/202307/8f9c5a3a4d8b4cfaa4a0e2d5f2c5c9b1.shtml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