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 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悼念,一句 “有杨先生陪伴我何其有幸”,道尽二十一年婚姻的深情。 这段曾引发无数讨论的忘年之恋,终以相守半生的陪伴,印证了真爱最本真的模样。 他们的缘分始于 1995 年的汕头大学。 彼时 20 岁的翁帆还是青春洋溢的女大学生,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负责接待前来访问的杨振宁与原配妻子杜致礼。 她热情细致地协助夫妇俩处理工作与生活琐事,这份活力给年过七旬的杨振宁留下了深刻印象。 只是那时的相遇,不过是晚辈与前辈间的礼貌交集,分别后仅留存着简单的问候。 命运的齿轮在八年后悄然转动。 2003 年,杜致礼女士不幸离世,杨振宁的生活陷入沉寂。 2004 年圣诞节,翁帆寄去的一张贺卡成为重逢的契机,杨振宁循着卡片上的电话与她取得联系,才有了两人的第一次单独约会。 相似的兴趣爱好与精神追求,让他们跨越年龄的隔阂渐生情愫,两颗心在交流中不断靠近。 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外界的热议与阻碍。 2004 年,82 岁的杨振宁与 28 岁的翁帆登记结婚,年龄相差 54 岁的消息传开后,瞬间引发舆论哗然。 翁帆的父母起初也难以接受 —— 杨振宁比翁帆的奶奶还要年长一岁,这份落差让家人充满顾虑。 但翁帆的坚持与两人感情的真挚,最终打动了家人,父母开始以 “杨教授” 相称,给予他们尊重与祝福。 婚后的日子,藏在清华园 “归根居” 的平淡日常里。 住所的墙上挂着两人出游的合影,客厅里那张仅能容纳两人的沙发被称为 “爱之椅”,他们常并肩坐在那里倾诉心事。 翁帆放弃了部分个人规划,全心全意照顾杨振宁的生活起居,陪他出席学术活动,帮他整理文稿书信。 杨振宁 90 多岁时仍坚持给学生上课,翁帆总会提前备好温水与眼镜,课后细致询问身体状况;他深夜伏案工作,她便默默留灯等候,营造安静的环境。 这份陪伴早已超越简单的照料,成为灵魂层面的契合。 翁帆在婚姻中找到了 “象牙塔中的象牙塔”,杨振宁为她构筑了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 她陪他追溯物理研究的脉络,他引导她理解生命与科学的深层意义,两人常围绕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彼此成为最佳听众。 2021 年,杨振宁向清华档案馆捐赠 2000 余件珍贵资料,翁帆全程参与整理,那些手稿与书信里,也藏着她的用心。 面对外界的持续关注,两人始终保持着从容与坦诚。 在接受杨澜访谈时,翁帆坦言订婚时并未料到会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我们自己反而没什么压力”。 杨振宁则早已清醒地考虑过年龄差距带来的问题,他曾认真表示,若自己离世,支持翁帆再结婚,“不会用牺牲这两个字描述她”。 这份通透与尊重,让这段感情更显珍贵。 二十一年的相守,翁帆的付出换来了杨振宁舒心的晚年。 他曾动情地说,翁帆是 “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而翁帆也在陪伴中完成了自我成长,从青涩学生蜕变为沉稳知性的学者,她说:“与先生在一起,渐渐明白了一个幸运的人,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 这份相互成就的默契,正是爱情最美的模样。 杨振宁曾预言:“不管今天大家对我们的婚姻是什么看法,过个几十年,大家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罗曼史”。 如今他虽已离世,但二十一年的相濡以沫,早已让这段感情超越了年龄与世俗的偏见。 清华园里的 “归根居” 或许少了往日的热闹,但那些共度的时光、彼此的扶持,已然成为跨越岁月的爱情见证。 正如翁帆所说,他会在星星上对我们微笑,这份真爱,也将在时光里永远闪光。#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信源: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闽南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