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同学转发了德云社高峰长文缅怀杨少华老师的新闻,大家都在讨论,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懵的,没想到这位94岁的相声大家悄悄走了。看到热搜炸了以后,我仔细翻了翻新闻,还有高峰写的那篇近2000字的文章,内容真挺让人感慨的。
今年夏天关于杨少华老师的新闻就没断过。就说头一天上午,他还坐着轮椅去饭店开业,精神状态看着都还行。中午又录了带货视频。结果没想到下午人就走了,网上一下消息铺天盖地。我身边的朋友都说心疼,觉得儿女让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出来营业,有点说不过去,也有人觉得老人没被拖累太久,算是有福气。不过我觉得,真正让大家讨论起来的原因,不光是因为杨少华的年纪和他最后一天的行程,更是因为相声界对他的复杂感情,甚至还有部分网友争议他的师承问题。
新闻里说,德云社的高峰当天晚上写了两千字长文发在网上,内容分两块。一块是讲杨少华的艺术造诣,另一块就是围绕一直备受争议的师承问题。原来有人说杨少华一直没正式拜师,是“海清”(意思就是没归门没拜师的路人)。高峰直接拿出了猛料——一张郭荣起与杨少华和其他徒弟的合影、两个人同台表演的老剧照,还有郭荣起先生亲口承认的视频,真是一举拍碎了外界的质疑。因为相声圈的规矩就是这么讲究,师承这块比身份证都管用,白纸黑字啥都认。高峰用实际证据为杨老正名,比写十篇悼词都管用。
还有个细节特别真实。我想起去年还有个热词叫“七月风波”,就是杨议突然公开吐槽郭德纲,两家差点断交,这在圈里算大事。结果这次德云社还是让高峰代表送去了挽联,还专门强调了“杨先生对德云社有恩”。原来天津德云社刚开业时挺冷清的,圈内只有杨家父子去站台捧场,这种恩情其实写在纸上不如刻在心里。高峰字里行间明显是把两边的芥蒂写得很清楚,他那句“从此只留一段回忆”,道出了很多圈里人的无奈和释然。
我对老一辈艺人,尤其像杨少华这种经历过中国相声从茶馆时代、剧场、广播到短视频自媒体这整个百年变化的人,真的发自心里佩服。他12岁学艺,一路坚持熬过动荡年代,还能赶上今天跟年轻人抢流量、做带货,这种精神放谁身上都难得。我坐在寝室里想,他穷过、累过、也享受过舞台,他说喜欢出去忙活,不愿意闲着,这种劲儿其实跟德艺双馨没啥关系,就是爱在台上。谁说非要老人天天躺床上才叫安享晚年?
高峰文里写到,杨少华曾经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买西餐,老伴去世后,自己一个人独居22年,这些细节我觉得特真实。我们平常人家里头如果有九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自己照顾自己、喜欢跟外面的人交流,应该尊重他本人的选择。有时候,大家过度指责子女,其实也没问过老人想要啥。也许像杨老这种习惯舞台的人,就是享受被大家记住、感受到舞台掌声。
高峰关于老一代艺人的称呼,也让我印象特深。他没有用什么“泰斗”、“大师”这样的封号,而是说杨少华就是“相声老艺人”,这个称呼挺朴实,比那些浮夸的词更得人心。还专门提到师承的合影和资料,其实也是一代代曲艺人生命里真实的印记。不止是为师傅正名,也是见证中国曲艺发展的证据。想起德云社这些年一直被说野路子没根系,这几张师承照片出来,等于堵住了多少人的嘴。
很多人只用放大镜看一个名人最后几天到底该不该出现身影,谁是不是在压榨老人。我倒觉得,与其争吵这些,不如真的多记住他为中国相声留下的好段子,比如他十二岁开始养家、后面《戒烟》《地理图》这些还可以反复看的经典。他们那一代人,有时候活着的意义就是给观众带来欢乐。舞台下的一生,只能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想起高峰文章结尾,有一句我觉得挺有分量:“您这一辈子,值了。”看到这里不自觉也有点鼻酸。老一辈艺术家,人生就像相声段子一样,轻松幽默但背后藏着许多艰难和心酸。大家也许都会有争议,但人走了,留下的是笑声和记忆,这些才是永远的。
你们怎么看,欢迎一起聊聊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