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棺材在下葬时,为何不能中途落地?不仅是迷信,还有科学依据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是人们不愿谈及的话题,毕竟谁也不想摊上不幸。但是正如莫言所说的: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人都难逃一死,人死后他生前是否风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葬礼办的隆重点,一来可以寄托后代对他的不舍,二来可向世人证明他曾来过人间一遭。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不同,葬礼仪式也有所区别,不过在以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葬礼仪式是土葬,所谓“入土为安”便源于此。

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所以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死后要埋在土里,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也是对土地母亲的馈赠。不过在很早以前,古人并没有固定的葬礼仪式,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死去的人,有人割发剖面嚎啕大哭,有人请道士做法等。 后来葬礼仪式跟随当朝统治者的规定,例如唐朝的主要特点是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许多不许少,历史上守孝最长的是孔子爱徒子贡,一口气守了六年,很坏规矩。到了近代,葬礼仪式已经基本成型,相对古代而言没那么繁琐,不过有些规矩还是得遵守的,比如棺材在下葬途中不能落地,这是为什么呢?祖先在隆重场合定下的规矩自有道理,这是我收集诸多资料整理的结果,仅做参考。

第一,在祖先看来,人死了只是他的躯体死了,他的灵魂依旧在人间,不过这灵魂还处于未苏醒的状态,所以要用棺材将已故之人装起来,避免吵醒他和阳光直射。等到安葬完工后,人的灵魂自然会慢慢苏醒,差不多时阴间的黑白无常会来带他去重新投胎。如果棺材不小心落地,灵魂很可能会提前苏醒,这对活人来说是很恐怖的事,也不是亲人愿意看到的,万一灵魂稀里糊涂做了坏事可就不好了,所以民间才有了棺材不能落地的说法。

第二,在传统风俗中,人们都认为逝者为大,如果在安葬的过程中棺材落地了,则表明这是死者的意思,他想安葬在这个落地的地方。这样一来会给死者家属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棺材落地的地方不一定适合安葬,不按照死者的意愿又是对他的不敬,让家属左右为难。所以家属会请好几个人抬棺,叮嘱他们不要半路把棺材放地上。

第三,棺材一旦落地,灵魂便会将这个地方当成自己的墓地,然后他会在这个地方静静地等待黑白无常的到来。但是他的肉身已经被抬往真正的墓地去了,这样一来肉身与灵魂分开了,致使阴差很难找到灵魂。一旦灵魂没有及时赶去投胎,他便错过了转世的机会,变成了孤魂野鬼。据说当年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驾崩后,道光帝命人把棺材抬回紫禁城,因为这个山庄离紫禁城太远,中途很难保证不落棺,于是道光帝下令轮流换人抬,等到紫禁城的时候已经换了八千余人。可见古人是非常忌讳中途棺材落地的。

到了现代,我们的思想逐渐开放,不愿意去相信那些鬼神之说,再加上现在火葬盛行,它比土葬要简便得多,所以人们渐渐对土葬不那么重视了。不过话说回来,祖先认为棺材不能随便落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时的交通远没现在发达,墓地一般选择在比较偏的地方,就算有牛车马车也不能完全派上用场,所以对于抬棺人员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挑战,如果随随便便撂下棺材歇息,这会影响士气,会耽误很多时间,另外,把棺材搁在地上太久是对死者不尊重。可见,祖先的话并不都是迷信,有很多是有道理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