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9月25日晚的第六次年度演讲中,首次详细披露了公司在芯片自研和汽车制造两大核心业务上的战略思考与执行路径。这位55岁的企业家承认,造车和重启造芯的决策几乎同时做出,"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从松果芯片的挫折到玄戒O1的突破,从汽车梦想到纽北纪录,雷军用数据和事实回应了外界的质疑,展现了一家手机公司跨界突破的决心与能力。
芯片复兴:从失败中汲取的战略智慧
雷军在演讲中坦承,小米造芯的历史充满了教训。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2017年推出澎湃S1芯片,这个定位中高端的首款产品最终遭遇市场挫折。雷军反思称:"我们研究后发现,苹果和华为都是从最高端切入的,没有一个手机公司是从低端切入SoC的。松果一上来切入点找错了,方向错了。"
这一认知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小米重启大芯片项目的战略定位。2021年初,当小米决定造车的同时,也做出了重新投入手机SoC研发的决定。雷军明确表态,自研手机SoC至少要坚持十年、至少投入五百亿,且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
玄戒O1芯片的技术规格验证了这一战略选择的正确性。该芯片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制程,集成190亿晶体管,芯片面积仅109平方毫米,实验室跑分突破300万。这些参数已经达到与苹果A18 Pro、骁龙8至尊版及天玑9400同级别的水准,标志着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拥有自研手机SoC的厂商。
值得注意的是,玄戒芯片的命名也体现了小米的策略转变。雷军透露,他曾建议继续使用"松果"这一名称,但团队坚决反对,最终选择了"玄戒"这个全新的品牌标识,象征着与过去的彻底决裂和重新开始。
汽车突围:从质疑声中证明实力
小米汽车业务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质疑和挑战。四年前宣布造车以来,小米先后推出SU7和YU7两款主力车型,其中YU7三分钟大定超过20万辆的成绩因过于惊人而引发质疑。雷军坦言,YU7项目从开始就背负了巨大压力:"假如SU7不成功,YU7就是我们最后的底牌,它必须肩负着为小米汽车力挽狂澜的使命。"
小米汽车的技术实力最终通过纽北赛道得到了权威验证。今年6月,小米SU7 Ultra量产版首次征战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以7分04秒957的成绩刷新了纽北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雷军回忆了征战纽北的艰难历程,小米曾连续向纽北官方发送21封邮件都未得到明确回复,直到面谈时对方质疑"中国手机厂为什么要来纽北?"最终,小米的技术实力和决心打动了对方,获得了测试机会。
雷军表示,小米会在纽北长期驻扎,与全球最顶尖的同行共同进步,并相信这个纪录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被刷新。他在转发纽北官方赛道认证视频时称:"我看了不下十遍,再看依然心跳加速,热血沸腾。"
跨界成功的核心要素
作为一家手机公司能够在汽车制造领域快速取得成功,雷军将其归因于人才和文化优势。他解释称,小米聚集了一大群热爱汽车、野心勃勃的工程师,"他们都渴望在小米这个平台上干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在谈及竞争对手时,雷军展现了开放的心态。他认为特斯拉Model Y"真是一辆好车",同时也对国产品牌给予肯定,特别"点赞"了理想L9,称其"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设计获得了现象级成功,开创了大空间增程SUV的新赛道,"不少车厂就摸着理想过河,也干得不错"。
从技术角度看,小米在芯片和汽车两个领域的突破都体现了其在系统集成和产品定义方面的核心能力。无论是玄戒O1芯片的架构创新,还是SU7 Ultra的性能调校,都展现了小米在复杂系统工程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雷军在演讲中多次强调"改变"这一主题,这既是对小米过去几年战略转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表态。从单纯的手机制造商到涵盖芯片设计、汽车制造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小米正在完成一次深刻的商业模式重塑。
这种转型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为其他企业的跨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小米的双重豪赌或许代表着中国科技企业突围的新路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