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4年,一台湾士兵被起诉,原因是这名士兵想要抱着轮胎偷偷从海上游回大陆。不幸被海上巡逻兵发现将其逮捕,最后他被金门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临刑前,这名士兵向法官苦苦哀求,却不是求放他一马,而是希望法官能帮他完成遗愿。法官于心不忍答应了他:“你放心,我替你完成遗愿。”

高秉涵 多年后,一名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中国大陆上,他手里抱着一个骨灰盒,轻声念道:“老伙计,终于回来了” 每天眺望大陆,高呼“娘,我想你!” 2013年2月19日晚上,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在北京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一名目光炯炯、精神健旺的老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老人一出场,演播厅内就想起了轰烈的掌声,久久不曾停歇。 老人将刻有自己名字的奖杯举过自己的头顶,激动地看着台下为自己喝彩的观众,不禁热泪盈眶。

高秉涵 老人名叫高秉涵,于1935年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县的一个小村庄内,他的出生并没有问题,但他的家庭却不一般。他的外祖父是清末最后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还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先生。父亲是国民党员,在村子担任村办小学的校长。母亲是一名大家闺秀,也在学校教书。 1948年,山东菏泽上演了一场场战斗,高秉涵所在的小村庄也笼罩在硝烟的阴影中。高秉涵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被击毙,他的两个姐姐由于思想倾向于共产党,也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 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高秉涵的母亲痛苦万分,她看到幸存的大儿子,突然想起了重要的东西。原来,高秉涵的父亲在生前曾经为少不更事的他接受了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的邀请,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他的母亲光想到这一层身份,头上就不停地冒出冷汗。她绝对不会允许悲剧的事情再次发生,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只能逃跑。对于母亲的决定,高秉涵一概不知,年少无知的他只知道母亲是为了保他的命。

小时候的高秉涵 一天早上,天灰蒙蒙的好像要下一场积压已久的大雨。还在睡梦中的高秉涵被母亲叫醒,母亲的脸上充满了不舍与决绝。他刚要开口询问,母亲却首先发话了:“南京有个流亡学校,你今天就出发,一刻也不能耽搁。” 母亲边嘱咐边往一个包裹中放了20玫“袁大头”和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高秉涵不想独自离开焦急地问母亲:“您不跟我一起走吗?”母亲瞬间红了眼眶,摇了摇头:“不,只有你去,我和你外婆留在这里守着家。” 家的意义,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高秉涵来说,还不能足够理解,他只能按照母亲安排好的路线,踏上了去南京的路。临走的时候,他的外婆从院子里的石榴树上摘下了一颗红彤彤的石榴,嘱咐他在路上吃。 与他一同去南京的还有十一二位同学,所以高秉涵并没有感到孤独。车子一走开,高秉涵就将石榴掰开,美美地咬了上去。身边的同学说:“你的妈妈在叫你。”高秉涵急忙看向车尾,却并未见到母亲的声音,只是随着耳边呼呼而过的风,他似乎听到了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

高秉涵和母亲 高秉涵朝着家的方向高声喊着:“娘,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他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母亲,而外婆送给他的石榴他再也没有吃过。 一路来到南京流亡学校,在这里度过一段宁静的时光后,南京解放。流亡学校被打散,他只能跟着国民党的部队向南逃。虽与他逃亡的还有其他学生,但高秉涵却没有感到一丝温暖。 每天晚上他都睡不好,生怕自己一觉醒来大部队已经离开,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高秉涵过了一天又一天。当大部队走到瓜州时,长时间神经紧绷的高秉涵终于病倒了,他患上了急性肾炎,几乎丧命。 途经安徽时,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将要搭乘的军用卡车翻下了谷底,一车人就那样丧生于此。高秉涵用了6个月的时间,走了2000多里地,穿越了6个省份,这才到了厦门挤上了最后一班去往金门的船。

望着远去的大陆,高秉涵流下了泪水,他看不到外来的路,内心无比荒凉。他不知何时才能归家,何时才能见到母亲? 举目无亲的台湾让高秉涵无比陌生,他不知该往哪儿去,更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生存?高秉涵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着,饿了就捡垃圾吃,到了晚上就蜗居在火车站中睡觉。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高秉涵已经快要麻木,就当他以为将要饿死街头的时候,一位好心人看他可怜,给他介绍了一份在火车上当小贩的工作,每天的收入也仅仅能解决温饱。 一天,高秉涵在火车站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连忙跑上去对着那人说:“校长!”那人回头就看见高秉涵瘦弱的身躯,挎着一个大大的物品架,上面摆满了香烟。“秉涵,你怎么在这?”

这个高秉涵口中的“校长”是他的恩师李学光,他也没想到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居然见到了熟人。这一刻,高秉涵似乎又得到了温暖。 之后,高秉涵靠着李学光的支持,和同乡刘泽民夫妇的关怀下,拿着母亲当初给他的初中新生入学证明,被台湾夜校初中部免试录取。尽管他在台湾已经不受苦难,但他却愈发地思念自己的母亲。他每天都要爬到山上,望着大陆的方向大喊:“娘,我想你!” “我替你完成遗愿” 在遇到恩师与同乡后,高秉涵千疮百孔的心才慢慢痊愈。他凭靠着母亲给他的那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顺利被台湾夜校初中部录入。经过6年的半工半读的艰难岁月,高秉涵终于毕业。

高秉涵 之后,高秉涵报考了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并凭借优秀的成绩成功考上,1963年,他被派往金门驻军任军事法庭法官,这时,他与大陆非常近。 高秉涵在台湾的那些年,最怕的就是过年。每次过年,他总能想起小时候家人坐在热炕上,母亲从厨房端上热腾腾的饭菜,他们一家人都幸福地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谈着欢快的事。如今物是人非,高秉涵总是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他经常一个人爬上金门最高的山头,朝着家乡的方向高声呼喊:“娘,我想你!”然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高秉涵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 1964年的一天,金门军事法庭出现了一位非常特殊的“犯人”,那是他受理的第一个案子也是令他非常痛心的案子。

一位士兵在站岗的时候,望着厦门就在眼前好像伸手就能摸到,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心里缓缓升起,他实在受不了家乡的“诱惑”决定在晚上冒险。 到了晚上,这名士兵偷偷溜出军营,来到海边拿出早已藏好的轮胎和绳子,将自己坚固地绑在上面。他想要出逃台湾,回到那令他思念的地方。 没想到他游了一天一夜都没有游过去,还被冰冷的海浪拍晕,又被冲回了海岸。等他苏醒的时候已经被关入了大牢,等待他的将是和海水一样冰冷的审判。之后,他被起诉到军事法庭上,而审理这个案子的就是高秉涵。 在法庭上,这名士兵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说:“我只是想我娘了,我能有什么错,错的是把我强掳到这里来的凶手!”

“想我娘了”这四个字深深地刺痛了高秉涵的心,他何尝不是一个想家的孩子。根据当时台湾的条例,高秉涵只能判处这名士兵死刑。尽管高秉涵非常同情他,但也无能为力。 临刑前,高秉涵踏入监狱送那名士兵最后一程,那名士兵苦笑着将他的经历全部说了出来:他原本是厦门的一个普通的百姓,一天他为病重的母亲抓药治病,不想却碰上了逃亡的国民党,他们二话不说就将他抓到了台湾,从此,他只能与家乡隔海相望。 那名士兵的眼中丝毫没有对死亡的恐惧,甚至有些释怀,他说:“我希望台湾能够尽快枪毙我,那样我的灵魂就可以回到家乡了。” 看着眼前这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士兵,高秉涵渐渐湿润了眼睛。那名士兵哀求高秉涵,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完成最后的遗愿,他说:“待我死后,若有机会就将我的骨灰送回我的家乡。”高秉涵强忍着泪水说:“你放心,我一定替你完成遗愿。”

高秉涵 出了监狱,高秉涵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从这天开始,高秉涵就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总有一天他将会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定居台北,成为了一名挂牌律师,他娶妻生子,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家庭的幸福似乎也不能填满高秉涵心中的空缺,他还想回大陆看看。 他曾经尝试过无数次的办法,想要与母亲取得联系,可两岸正在处于隔绝的状态,高秉涵毫无办法。直到1979年,两岸关系出现了松动,高秉涵趁着这个机会给家乡寄了一封信。他不确定如今家乡是否还叫这个名字,于是就在地址栏写着:山东菏泽西北35里地处高庄。 在信中,他将这些年的所有思念都写了进去,他安慰母亲一定会再见面的,希望母亲能够保重。

高秉涵 1980年,高秉涵果真收到了来自大陆的信,可信中内容让他泪流满面,后悔万分。信是他的弟弟高秉涛写的,上面说:“自从你离开家后,母亲没有一日不想你,在她的枕头底下总是放着你的照片和你小时候穿过的棉袄。可母亲已在一年前去世……” 高秉涵无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能早两年给家里写信,导致自己的母亲在去世前也没能见上他一面。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他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痛。他知道要想让亲人重聚只有强化两岸人民的心。 护送百名游子的骨灰归根大陆 弟弟高秉涛给高秉涵的信中,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他的两个失踪的姐姐还活着。当年她们一路逃到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高秉涵终于在香港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姐姐和弟弟,他们相互拥抱在一起抱头痛哭。

高秉涵 但高秉涵的愿望并不止于此,他还没有真正回到家乡,还没有在父母的坟前扣头。高秉涵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在知道同乡将要回乡探亲时,高秉涵请求同乡为他带回一捧家乡的泥土。 高秉涵将泥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被他锁进保险柜,另一部分被他分7次用水喝下。高秉涵满脸泪水,似乎又回到了家乡,闻到了家乡的味道。高秉涵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回乡探亲的机会。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台湾居民可以回乡探亲,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高秉涵就来到了报名处,但由于名额有限,他总是将机会留给其他老兵。 直到1991年,高秉涵终于获得了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当他坐上飞机飞回大陆时,高秉涵深深地吸了一口家乡的空气,味道是甜的。

高秉涵 在家人的陪伴下,高秉涵终于看到了做梦都想回到的村子,虽然已经跟他印象中的不一样了,但他儿时经常跑来跑去的大路还在。经过一处处熟悉的土地,高秉涵湿润了眼眶。这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啊,他终于回来了。 这次探亲,高秉涵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父母的坟前。之后他又见了自己的亲属,甚至还遇到了童年好友,这一天高秉涵是开心的、幸福的。 再返回台湾前夕,高秉涵特地去了一趟厦门,他怀里抱着的,正是那名想要回乡的士兵的骨灰。当年承诺下的诺言他一直记得。他轻声对着骨灰盒说:“老伙计,终于回来了!” 此后,高秉涵经常回国探望,他非常关注家乡的发展,还为有关事业单位捐赠了100多万元,他立下遗愿:“我死后,骨灰一半留在台湾陪太太,一半葬在父母身边。”

高秉涵 1995年,高秉涵发起了菏泽旅台同乡会,由200多年从战火中留在台湾的菏泽老乡组成。高秉涵是里面最年轻的,有许多老人都已经病重,很难回家。 其中有一位80多岁的侯爱芝老人,身患偏瘫多年,甚至丧失了语言能力,唯一能说出的话就是“回家”,“回家”这个执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游子的心里,他们别无所求,只想回家。 看着不能回乡的同乡们,高秉涵极为痛心,但他无能为力,只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同乡再也没能回到家乡,他们在临终前总会握着高秉涵的手说:“我看来是回不去了,但中国人落叶归根,总要回家才行,我死后,拜托你一定要将我的骨灰埋在菏泽。” 高秉涵含泪将老人送走后,含泪完成老人的遗愿。到2012年底,高秉涵带回的老乡的骨灰已经有100多坛了。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所做的事,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家乡满满的深情。这是回馈、是义务更是责任!”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人们认识了这个伟大的人。他身高175厘米,体重却只有44公斤,人们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那瘦弱的胳膊托着一坛坛由大理石制成的骨灰盒,送往了家乡的各个地方。 为了能让老乡的英灵安全地回到家乡,高秉涵一次最多只能带4坛。因为他必须通过繁杂的安检程序才能回到家乡。每一次回乡,高秉涵都胆战心惊,生怕将骨灰坛打碎,所以,他总是亲力亲为带在身边。 《菏泽百年名人大观》总编说道:“高秉涵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菏泽树立了一座人性的丰碑,令人佩服!”而面对中国人民对自己的赞誉,高秉涵先生却动情地说:“我是菏泽人,没有它就没有我。所以我的一切荣誉都来自它,我爱它。”

高秉涵 至于“中国感动人物”晚会为他颁发的奖杯,高秉涵先生并没有带回去,而是永远地留在了自己的家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