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731》没有贵州那台机器,它可能还在机房里慢慢‘爬’,观众早就把15亿票房花到别的片子上。”——这句吐槽,在贵安超算中心的技术员嘴里,其实算客气。

电影拍完≠能上映,特效渲染才是隐形生死线。

贵州文旅数智化创新|特效渲染托起电影票房“顶流”

一条4K镜头,普通工作室要跑20小时,贵安超算只要38分钟。

时间差直接决定排片:早一天交片,就能抢到假期黄金场次,晚一天,排片表已经被人占满。

票房差距,往往就是这么被“算”出来的。

《731》的15亿背后,是1.2亿帧画面、370个特效节点,全部塞进贵安26个数据中心里“跑圈”。

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细菌弹爆炸的慢镜头,其实由6300台服务器同时“画”了11层粒子,一层算错,整镜报废。

这种烧钱的精细度,靠北京、横店本地机房根本撑不住,才把目光转向贵州。

贵州文旅数智化创新|特效渲染托起电影票房“顶流”

贵州给的不是“便宜电费”这么简单。

2024年,贵安新区网络延迟被压到8毫秒,相当于北京国贸到望京的本地机房水平。

导演在北京剪完一段,按下回车,数据包一路顺着光纤冲到贵州,渲染完再冲回来,比打车去朝阳某大厦还快。

西部“机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和东部“创意桌”连在一张时间表上。

尝到甜头的不仅是片方。

瑞云科技把50亿押在贵安,2026年要堆出100万小时/年的渲染产能,相当于现在全国影视年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贵州文旅数智化创新|特效渲染托起电影票房“顶流”

换句话说,三年后国产片如果突然集体“加特效”,最先挤爆的不再是北京机房,而是贵州机房。

算力也在涨价。

2023年贵安智算价格1.8元/卡/时,2024年已经涨到2.4元,依旧排队。

小剧组如果预算不足,只能错峰半夜跑任务,一边盯着进度条,一边祈祷别断电。

特效预算占比从十年前的5%飙到今天的35%,“算得起”正在成为新的行业门槛。

观众其实也在被训练。

短视频把视觉阈值越抬越高,没有大场面就划走。

贵州文旅数智化创新|特效渲染托起电影票房“顶流”

片方只能把更多钱砸进特效,反过来又推高了算力需求。

贵州的机房,就这样被观众“指尖投票”一步步喂大。

文旅跟着沾光。

贵安把空置厂房改成“数字取景地”,剧组拍完真人镜头,就地进机房做延伸场景,不用再飞新西兰。

当地酒店入住率淡季提高18%,不少技师干完活直接报个黄果树一日游,GDP被“渲染”出新花样。

但隐患也藏在轰鸣的机柜里。

贵州文旅数智化创新|特效渲染托起电影票房“顶流”

智算中心90%能耗落在空调,夏天一旦干旱,水电出力下滑,调度就得把部分任务连夜转去内蒙古。

行业看似风光,其实天天跟天气对赌。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才。

贵州高校刚开的“渲染工程”专业,第一届毕业生起薪8000,比本地高出一截,可仍被深圳公司加价抢走。

机房越建越快,操作的人却始终缺位,机器空转一天,烧掉的就是上百万。

说到底,观众只想在银幕上看到更炸的场面,并不关心算力从哪里来。

但下一次国产片再出现15亿黑马,大概率还是贵州机房先亮起绿灯。

电影工业的新一轮洗牌,早已在西部山洞里悄悄完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