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总有几个地方是难以忘怀的,比如出生和成长地,不论过去多少年,回想起来总是那么清晰,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儿时的记忆和生活的场景。
在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我们姐弟几个回乡祭奠,就想趁此机会,再回去看看我们出生成长的那个林场。虽然去之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知道那个林场在十几年前已经撤销,当地的住户也都搬离了,但还是想去再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寻找一下从前生活里的美好记忆。
我的故乡坐落在大兴安岭脚下,内蒙古鄂伦春吉文林业局吉源林场,可以说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我们姐妹兄弟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里出生长大的。一九八九年随着父母搬离那里,直到现在一直没有回去过,所以心中总有一份牵挂和遗憾。
午饭过后,我们一行人出发去林场,距离吉文镇27公里。首先一条不是很宽水泥路映入眼帘,我们以前在那里生活若干年都是沙石路,冬天时搭运木材的车出入,夏天木材停运,林场只有一台解放牌货车,人就坐在拉货的车厢上。有着急的事儿,就只能骑自行车了,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要走上大约两个多小时。

这条路不知道是哪年修的,大概是出于防火的需要。
以前觉得很远的路程,现在开车很快就到林场了。一接近林场,看到路边有一座熟悉的山峰,一下子就回想到我们上学的时候。当年学校就在这座山脚下,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如今已看不到学校的任何遗迹,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只有这座山还矗立在这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这座山与学校只有一路之隔,小时候经常爬到山上,眺望林场的全貌。
进入林场后,只有场部的一栋老房子还在,现在还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俩都是我同学,一直在这里养牛,大概是还兼着防火的任务吧。

当年场部领导的办公室,现在只有夫妻俩居住。
再往前走看到了当年的电影院,1985年的建筑。但我们当年还是看露天电影的时候较多,这个电影院盖成后的五年,我们全家就搬离这里了。

当年的文化站
林场原先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街道,住家的房子也都是临街建设的。如今这条街道早已旧貌不在,虽然长满青草,到还依稀能看出来是街道的样子。

林场当年的中心街道
沿着街道向南走,就是通往当年我们家的方向。在我家前面只有一栋房子,再往南就是草甸子,长满了塔头,还有一条小河。小时候经常在河边玩,挖野菜、捞柳根鱼、洗衣服等玩的不亦乐乎。那时候家里养了好多只大鹅还有鸭子,白天就在这块放养,太阳一落山,洗的很干净,吃的饱饱的的鹅、鸭们就会很自觉地排着队回家。

河边的草甸子

当年的河水已经快干涸了,只剩下这么窄窄的一个河道,但河水依然是清澈见底。
当年的住宅区里有好多排整齐的房子,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全部种上了树,当年生活的痕迹几乎都没有了。
那时候家家都有几块地,主要是种土豆,我家的土豆地还算比较多,其中有一块地在公路旁边,印象比较深,因为附近有个多年取沙形成的坑,我们就驱车赶往那里去看看。

这是当年的沙石公路,有一个比较大的上坡。
土豆地早已经面目全非,全部都变成林地了。唯独没有变化的就是那个沙坑,大沙坑依然还在,只是比原先的面积还大些,似乎是没有那么深了。

当年取沙形成的坑
沿路上还有一座当年的木头桥,几十年的风吹雨打,竟然还能过车。河面与以前相比也窄了不少,河水还是那么清澈。

当年的木头桥

清澈的河水
回来又路过学校附近的那座山时,忍不住又爬了上去。站在山顶山远眺,青翠欲滴的山林尽收眼底,夏天景色还是那么迷人。只是缺少了生活的气息,再也看不到成排的房子了。小时候爬上这座山的时候,会经常辨认自己家的位置。

36年后,再次爬这座山

从山上远眺

河水显得那么纯净、安详
几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真的要和这片故土告别了!下次不知道什么时间,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来这里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设了这个林场,当时为国家输送了急需的木材,如今已暂时完成了历史使命,又把这块风水宝地地方还给了大自然。这里的山山水水仿佛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永远也割舍不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