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金城兰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淳朴的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近两年,承载着丰厚传统文化的多彩非遗频频在古老金城惊艳绽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织中谱写出时代华章。
保护先行 传承筑基 弘扬铸魂
近年来,我市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政策扶持,夯实传承基础,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保护先行,先后出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以国家、省级代表性项目为重点,以传习所为阵地,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格局。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编纂出版《兰州市非遗丛书》,出版11册专著,取得非遗保护普查研究重大成就。
坚持传承筑基,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基地建设,建成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成为宣传非遗项目的主要阵地和窗口。设立44个传习所,培养和带动传承人上千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5个,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到42个、7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人,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41人、113人。
坚持弘扬铸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五进”活动。春节庙会、农民艺术节等重点节会活动中,表演类、技艺类非遗项目成为展示展演的主角。积极推进非遗“走出去”,兰州太平鼓、高跷获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太阳神鸟金奖。
一众“绝活”彰显非遗保护丰硕成果
这两年,古老金城迎来了史上最火爆的时光,旅游市场呈现“高开稳走、持续向好”态势。每逢节日、长假,我市各地都会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为这座城市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
无论是精巧诱人的传统手工艺、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还是激荡人心的兰州太平鼓、热火朝天的舞龙舞狮,非遗元素皆贯穿其中,而一众“绝活”也鲜活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我市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
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兰州太平鼓极具代表性,这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成为兰州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
尤其是近两年,每逢大型庆典活动,兰州太平鼓的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铿锵有力的鼓点与独特表演风格,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魅力。
2021年6月30日,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在皋兰县揭牌,基地将太平鼓的制作、保护、研发、训练融为一体。自此,太平鼓文化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平台。
如今,在皋兰县,越来越多的“00”后、“10”后开始加入这七彩鼓鞭飞扬的队伍,为兰州太平鼓这项珍贵的非遗给予了最诚挚的热爱。
乐赏精彩非遗 细品“烟火兰州”
这两年,诸多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不断唤醒着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其中,最令人们愉悦和难忘的便是“社火”。
喜气洋洋的旱船、幽默诙谐的丑婆子、霸气十足的高高跷、一脸庄重的福禄寿……样样都蕴含着灵气和神韵,营造着传统节日的人间烟火。
今年农历正月十四,以“陇原儿女心向党,龙腾鼓舞贺新春”为主题的春节社火会演在皋兰县举办,来自石洞镇、西岔镇、什川镇、水阜镇、黑石镇以及教育系统的6支社火队的700多名群众亮出拿手绝活,热热闹闹过元宵。
传统“非遗”在传承有序中开枝散叶
近年来,兰州的文旅市场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推出了丰富的非遗主题活动和产品。在不断出台的扶持政策呵护下,刻葫芦、剪纸、捏泥人等非遗项目也不断在传承有序中开枝散叶,在众人的惊叹和赞美中走出甘肃,走向世界。
兰州市阮氏家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刻葫芦,四代人传承至今已近九十载。从在葫芦上雕刻国学,到延伸至动漫,在他们的推动下,这门“非遗技艺”随着时代变化也不断焕发新的神采。
“非遗应该更有人间烟火气,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85后阮熙越的话语里自信满满、底气十足:“祖辈的作品见天地,我的作品见众生,而我们刻葫芦就是和葫芦对话,滋养自己的内心。”
她是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整个家族几乎都会这项技艺,但每个人的雕刻内容与风格又不尽相同,阮熙越的外公善雕山水,母亲精攻人物,舅舅喜刻名著,姐姐乐于书法,而她更爱意境与留白。
在兰州,多彩的非遗让人感觉亲切而热烈,每一次接触都是一场温暖、难忘的心灵之旅。在日复一日的精心呵护下,古老金城蕴养出的多彩非遗与现代生活完美交融,让兰州愈发温暖,也让兰州的文化更有内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