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评贵州榕江村民“家底式”抗洪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继“村超”之后,一场洪水再次将贵州榕江推向大众视野,肆虐的洪水隔着新闻屏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洪峰过后,一场场特别的“捐赠仪式”在榕江县各村寨悄然进行——没有红毯礼花,没有捐款数字,有的只是一头哞哞叫着的老黄牛,两袋沾着泥巴的米,一桶自家榨的菜籽油……在贵州榕江抗洪一线,这些带着体温的“家底”让无数人湿了眼眶。
当洪水冲进家园,榕江人做了件看似不理智的“傻事”:他们不是等着救援,而是转身跑回家里,抢出了他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他们抢回的不是金银、不是存折,而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能代替肩扛背驮的老黄牛。这些看上去好像“土得掉渣”的东西,被他们一件件送到了救灾点,成为抵御灾难的首批“生存物资包”。
有人说,这善良稍显“笨拙”。但也有网友说,这唤起了小时候乡村的温暖场景——村里谁家办红白事儿,左邻右舍端来的粗瓷碗里,哪怕只有半碗糙米,也盛着“你难我知” 的热乎情分。
这份“笨拙”更是生存智慧的沉淀:当洪水来临,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蔬菜、粮食、家畜,此刻都化作救命的 “战略储备”,成为对抗灾难最坚实的底气。灾难面前,淳朴的人们更明白——再紧急的时候,饭,一顿都不能少!
最打动人的,还得是那头蹚着泥水的老黄牛。2025年的今天,我们见惯了无人机空投物资的科技感,榕江老乡却选择了最“原始”的方式——牛车拉货。我们需要无人机运来药品,也需要一辆辆牛车一趟趟运来热腾腾的米饭;我们需要冲锋舟救人,也需要传统交通工具给受灾群众、抢险战士运来盒饭饮用水、填饱肚子。抗洪救灾依靠的不只是单一的科技力量,那些扎根土地的韧性,更是支撑生命重新站立的根基——就像被洪水浸泡的秧苗,只要根还在土里,终将在阳光下重新挺直腰杆。
在距离榕江县城9公里外的忠诚镇忠诚村,早上九点多,村里的合约食堂内已经是一片忙碌。这次的洪涝灾害对忠诚村影响不大,村里紧急设立了物资接收点,并且把曾经的合约食堂,变成了给救援人员提供一日三餐的“大厨房”。
“我是做生意的,早把门关了,这生意不做也罢,出一点力帮一点好一点。”
“受灾这么严重,顾大家才有小家。”
大家和记者聊着也没有放下手里的活儿。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志愿者拿出了百元、五十、二十、十块、五块面值不等的钱,要捐赠给抗洪一线……
“我们一直不停往前线送一日三餐,炒菜师傅的手都抽筋了,乡亲们把家里能吃的东西都拿了出来。”
评论区的留言:“一座城,一条心、一起做、一起赢……”也被一次次的点赞置顶,如同灯塔,温暖你我心房。
当然也有人问:都2025年了,为何还要用最 “笨” 的方式救灾?榕江人用行动作答:救灾不是施舍,是生死与共的共生。一把菜,一袋米,一块肉,一桶油,一头牛…… 这些沾着泥土的 “中国式互助”,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写就答案:暴雨冲不垮信念,洪水终将退去,生活还会继续。
榕江,我们在一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