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一家食用菌合作社的社员在林间采摘赤松茸。图/新华社
新京报社论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角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更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性支撑。截至2023年,消费已经连续10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

也正因为消费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物质基础,如何打通消费扩容的堵点,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

此次会议中,关于如何提振消费,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指引——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显然,没有收入增加的支撑,“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就是无源之水;而提振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加之后,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供给,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题中之义。

从目前阶段看,居民收入的增加依然是提高消费能力最直观也是收获最大的途径。一方面,收入增长直接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使其能够负担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稳定的收入增长能增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进而提升了消费意愿。这种信心的建立,对于释放消费潜力至关重要。

但客观说,相比提振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消费,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空间更大,难度也相对更低。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其收入,可以有效地扩大消费规模。比如,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就业机会、优化税收政策等方式,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这部分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此外,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因此,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同样是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重心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72元,同比实际增长6.6%,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而从区域看,2024年上半年北京居民收入情况同样也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为20852元,同比增长6.7%。此外,北京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同比增长7.6%。

数据也充分证明,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群体的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升,还有巨大的空间。而通过推动如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仅未来有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挖掘第一产业潜力。反过来,这又能进一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弥合城乡差距。

当然,这一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优化,需要包括从政府到企业的各界主体共同参与,助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化营销手段的教育培训等。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有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其消费能力。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会进一步加大。未来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必然需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这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