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九月初一不一般,老人说“大雪来不来,就看九月初一”,今冬大雪?
5562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俗话说:“八月无三十,旱涝种不及”。
农历八月二十九的“晦日”刚过,今天是九月初一了。近几天气温骤降,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冬天。九月初一的朔日已携着千年农谚叩击时代之门——“八月无三十,旱涝种不及” 的古老咒语。

华北平原的农耕节奏正在被打乱!今年入秋雨水太多,导致土壤含水率严重超标,冬小麦播种窗口急速收窄。那些被视作“过时”的民谣,此刻却像精准的气候密码:“八月无三十,旱涝种不及”——农历八月若缺少三十,旱涝失常将导致农时延误。现代气象数据与千年农谚首次出现惊人共振!
九月初一在古农书中被称作“把高登”,暗喻登高望气、预判年景。民间秘传的 “大雪来不来,就看九月初一” ,究竟藏着怎样的气候玄学?
一、“九月初一晴,大寒皮袄挂”
朔日若见碧空如洗,则预兆整个冬季将呈现“暖冬”特质。大寒时节御寒皮袄只能闲置,这暗示着北极涡旋活动减弱,暖湿气流持续掌控的天气格局。去年此时朔日朗照,后续整个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1℃——农谚与气候模型竟殊途同归!
二、“九月初一大雨下,大寒大雪压枝头”
若朔日天穹垂泪,则预兆冬季将迎来强降雪。其科学内核或是:初秋降水反映了特定大气环流配置,这种配置往往在整个冷季持续。就像2018年九月初一的滂沱大雨,最终酿成那个令南方人铭记的冰雪之冬。
将这些农谚置于现代气候学显微镜下:朔日天气实为东亚季风转换期的关键指标。初秋降水模式常与极地振荡存在遥相关,这恰是古人通过数百年观测提炼的“经验公式”。
当前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欧亚积雪异常增加,种种迹象与“九月初一大雨下”的预言形成奇妙呼应。若明日雨水当真降临,是否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2008年式的冰雪寒冬?农业农村部已发布冬种预警,提醒防范冬季低温雨雪风险。
您认为古人的气候智慧在当代还有价值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亲历的农谚验证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