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成语叫“成王败寇”,当初抗日战争之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却被解放军打得屁滚尿流,最终败退台湾。
有些喜欢特立独行的人就喜欢和大家唱反调,说“蒋介石是被抹黑的,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但又拿不出确切的证据。
其实这一点,台湾岛内的人民最有发言权,看蒋介石在台湾教科书里的形象就知道了。
不得已败退台湾
1949 年 3 月的南京,蒋介石穿着笔挺的军装站在总统府二楼办公室,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胡桃木桌面,目光死死盯着墙上那幅褪色的《中国地图》。
地图上,东北全境已被红色铅笔涂满,华北平原的国军据点像零星的孤岛,长江以北只剩徐州、蚌埠几个据点还在勉强标注。
三大战役打完不过月余,国民党 800 万大军折损了 430 万,精锐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辽沈战役丢了整个东北,淮海战役让黄百韬、黄维兵团埋骨中原,平津战役傅作义的 50 万大军改编成了解放军。
参谋总长顾祝同送来的战报上,“伤亡惨重”“弹尽粮绝”“请求撤退” 的字样刺得人眼睛发疼,连长江防线的将领都在电话里叫苦:“总裁,士兵们穿的还是单衣,枪里没几颗子弹,拿什么守江?”
窗外传来零星的枪声,不是敌军来袭,而是饿疯的市民在抢米店。
自 1948 年 8 月发行金圆券以来,国统区的经济彻底崩盘。
上海外滩的中央银行门口,每天都有商人抱着成箱的金圆券痛哭 。当初规定 300 万法币兑换 1 元金圆券,如今 1 元金圆券连半盒火柴都买不到。
去年腊月买斤大米不过 5 万元,如今开春涨到 2000 万,人们攥着政府发的 “配给证” 跑断腿,换来的米缸底还盖不满。
更荒唐的是,米店老板论 “两” 卖米,用镊子夹着米粒数;家庭主妇们提着成捆的钞票去买菜,菜贩子直接拒收。
此时的国民党高层会议,早已没了往日的威严。
代总统李宗仁在桂林通电 “和谈”,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在武汉按兵不动,甚至有人私下议论:“不如让共产党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至少老百姓能吃饱饭。”
蒋介石躲在溪口老家遥控指挥时,终于不得不面对现实:三条退路必须尽快敲定。
第一条路是退往西南,以四川为中心固守。
这里有抗战时期修建的陪都重庆,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当年靠 “天府之国” 撑了八年抗战。
但西南军阀们可不买账,刘文辉的西康省、卢汉的云南与共产党的关系都很密切,重庆市长杨森甚至直言:“总裁若来,我们欢迎,但兵要自己带,粮要自己筹。”
更关键的是,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正沿着长江上游推进,贺龙的部队已经逼近汉中,西南 “持久战” 的美梦,只怕撑不了半年。
第二条路是海南岛。
隔着 20 公里宽的琼州海峡,岛上有薛岳的 “伯陵防线”,还能依托东南亚的华侨资源。
但海南岛太小了,全岛面积不到台湾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勉强够 50 万人糊口,国民党残军加上随迁百姓足有 200 万,吃饭都成问题。
更要命的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缴获了上百艘日式登陆艇,林彪已经放出话:“开春就打海南岛,让国民党去海里喂鱼。”
最后一条路是台湾,这个被蒋介石视为 “最不得已的选择”。
自 1895 年《马关条约》割让后,日本在这里殖民了 50 年,台北街头的路牌还写着 “明治町”,老百姓习惯了穿木屐、吃寿司,甚至有 30 万台湾人曾被征入日军。
1945 年光复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又把台湾折腾得乌烟瘴气,“二二八事件” 留下的伤疤还没愈合,当地人对 “大陆来的官老爷” 充满敌意。
但亲信祝绍周的一番话让蒋介石动了心:“台湾海峡平均宽度 100 公里,是琼州海峡的五倍,解放军没有像样的海军,仅凭木帆船根本过不来。岛上有日本人留下的 87 座糖厂、36 座发电厂,还有基隆、高雄两大港口,粮食自给有余,矿产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共产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早已被破坏殆尽,这里是真正的‘纯净之地’。”
深夜,蒋介石独自坐在奉化溪口的祖宅里,对着煤油灯发呆。案头摆着陈诚从台湾发来的密电:“台岛民心可抚,防务可固,恳请总裁早作决断。”
想起 1946 年在南京接见台湾代表时,那些人要求 “自治” 的叫嚷,他咬了咬牙。如今已无路可退,哪怕台湾是个 “烫手山芋”,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
1949 年 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在上海复兴岛最后一次检阅部队,看着士兵们破破烂烂的军装,他突然想起祝绍周说的另一句话:“台湾若失,党国再无立锥之地。”
10 月 1 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响起《义勇军进行曲》时,蒋介石的专机 “中美号” 正掠过台湾海峡。
舷窗下,台湾岛的轮廓渐渐清晰,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三民主义》,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欺骗历史:“党国中兴,就看这片孤岛了。”
在台湾课本里的形象
刚到台湾那会儿,蒋介石第一件事就是 “换课本”。
日本人留下的教材全烧了,新课本必须让台湾孩子知道 “自己是中国人”,但他顺便干了件私活—— 给自己 “造神”。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台湾小学课本里,蒋介石简直是 “全能偶像”。
封面上印着他穿军装的照片,目光炯炯望向前方;课文里说他小时候在奉化溪口,看到同学被欺负,立刻冲上去保护,“从小就有领袖气质”。
北伐战争时,他 “亲自扛着枪冲锋”,打下南昌、南京;到了抗战时期,更是 “伟大的统帅”。
课本里写 “蒋总统指挥 200 万大军在淞沪会战坚守三个月,打破日本速胜论”,却绝口不提 “九一八” 不抵抗、丢了东三省,也不提豫湘桂战役丢了 200 座城的惨败。
最有意思的是课本里还塞满了他的 “诗词”。
当年毛主席写下《沁园春・雪》,蒋介石暗自妒忌,于是找了一堆幕僚凑了首《沁园春・春》,硬塞进课本里,说这是 “总统的文采”。
可看看内容就高下立判,跟毛主席的诗词比起来,简直像小学生作文。
还有 “蒋总统训词选读”,全是他的 “名言”,比如 “生活要军事化、生产要工业化”,其实都是秘书代笔,他自己顶多在日记里骂骂人。
这种 “造神教育” 持续了近四十年,直到 1987 年台湾 “解严”,蒋介石造的假一一被揭穿,真相才慢慢显露。
这时候正好赶上李登辉、陈水扁上台,两人拼命搞 “去中国化”,蒋介石成了最好的靶子。
你不是打压台独吗?那我就说你是 “外来独裁者”;你不是在课本里美化自己吗?我就全写成负面!
2000 年前后的课本里,蒋介石变成了 “导致台湾分裂的罪魁祸首”“白色恐怖”“经济崩溃”“独裁统治” 成了关键词。
连他当年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建设电厂这些实事都不提,只盯着他的坏。
那段时间,全岛的蒋介石雕像被拆了上千座,有的被砸烂脑袋,有的被涂成大花脸。
2008 年国民党重新执政,想给蒋介石 “平反”,但那可太难了。新课本改成 “客观描述”,说他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也提他的过失,比如 “威权统治”。
但新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民进党 “去蒋化” 教育里长大,课本里说 “蒋介石把台湾当作最后据点,不顾台湾人的意愿”,电视里播 “白色恐怖” 的纪录片。
他们对老蒋的印象早就定了型,在 2023 年的一项调查里,20 - 30 岁的台湾青年,78% 认为蒋介石是 “负面人物”,只有 12% 能说出他做过的一件好事。
如今再看台湾课本里的蒋介石,就像看一面被打碎又粘起来的镜子:50 年代的 “神” 是假的,2000 年的 “鬼” 也是偏的,直到现在,都没个完整的 “人” 的形象。
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在大陆被老百姓骂 “刮民党”,到了台湾想靠课本给自己挣面子,最后却两头落不着好。
历史这东西,终究不是几页课本能定得住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称得出真假,也量得出功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