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董明珠真懂流量吗
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争议就意味着流量。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再次登上热搜,原因是一些关于海归的言论,“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谁也不能否认海归派中有存在间谍的概率和风险,但因为这种概率和风险就“绝不用一个海归派”,何尝不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表现?
支持董明珠观点的网友,除了认为企业有权防范风险,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归国留学生水平的质疑,认为不少留学生出国只是“混文凭”,并不具备真才实学。但显然,对能力的质疑,并不能成为“间谍”标签的由来。
而且,更宽泛地讲,“海归派”不仅包括归国的留学生,还包括归国的学者。今年以来,顶尖科学家回国任职的消息接连不断,欣喜鼓掌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也不乏一些其他的声音,比如质疑“回国养老”“利益驱动”“被美国抛弃”等。
所以,将争议言论所引发的关于“海归派”的讨论,置于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就能发现真正的担忧何在。这涉及我们如何看待海外归国的人才,是拥抱接纳,还是排斥抗拒,这是涉及开放的时代大命题。
诚然,从DeepSeek到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国内培养的本土人才已经令人惊艳。但我们的人才观不能从“国外的月亮更圆”极端转向“国内的月亮更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什么不能“国内国外的月亮一样圆”?
不论是顶尖人才回流,还是普通留学生归国,其中有国际关系的影响,但一个重要的变量还是中国自身的吸引力变强了,为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人才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发展不是我们自傲的理由,而应该成为吸引全球人才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的基石。
董明珠和格力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舆论也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重申对全球人才开放的必要性。
在这起争议事件中,除却“间谍”话题本身外,董明珠本身对于流量的态度也值得思考。
在这次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除了“间谍”话题,#董明珠再点名小米汽车##董明珠称格力电车十几年没有火灾#同样登上热搜。所以,面对镜头,董明珠是深谙流量之道,还是心直口快,恐怕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回顾董明珠和格力在一些决策上的选择,可能会有更清晰的答案。
据报道,在极具争议的“董明珠健康家”落地前,其实她本人已经预料到了骂声,“这个出来肯定很多人要骂我了,怎么骂我都想到了,说这个老太婆绑着格力不放呗。”但最终还是决定用这个名字,“不带格力,用董明珠的流量来置换”。“董明珠健康家”在争议中登上热搜20余次,被视为市场反馈是令人满意的。
据报道,对于网上的一些过激的负面言论,格力内部有人建议“处理一下”,董明珠对此并不在意,“你管他干嘛,这个也是流量。”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董明珠和格力在流量上的思考和选择。但这其实也不是一家企业和一个企业家所面临的问题,就像小米SU7前不久的车祸事件后,很多声音也在讨论雷军和小米的绑定问题,如何处理企业家IP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互联网时代的共性问题。
可以探讨之处在于,董明珠和格力对流量的选择和运用对吗——
用争议吸取流量对吗?一个经常陷入争议的企业家IP对企业品牌好吗?“黑红也是红”还有前路吗?短期流量红利能撑起企业未来吗?
这或许是爱企如子的董明珠,在开启第五个三年任期后,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公众沉醉于“千亿大佬为我开车门”“千亿大佬为我送外卖”的情绪价值时,强势的“霸道总裁”形象需要作出调整吗?当争议已经有损于品牌形象时,需要及时止损吗?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商业的抉择,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保持开放的思维是一切选择和抉择的前提。
(大众新闻记者 熊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