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不寻常的职业道路上,我曾是那个在人前羞于启齿的遗体修复师。起初,面对别人的询问,我总是闪烁其词,不敢直言自己的职业,怕吓跑他人,更别提找到伴侣了。邹明港,这个名字背后,是我三年来在遗体修复领域的默默耕耘。由于专业冷门,我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无立足之地。无奈之中,我抓住了医学院的招募机会,开始了我的新旅程。

经过四个月的培训,我首次深刻感受到,我的工作是将逝者的身体转化为医学研究的标本。这与我曾幻想的面对尸体的场景截然不同,当我第一次真正面对遗体时,那种生理上的不适让我几乎无法自持,甚至在同事面前出丑。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给了我鼓励和选择,让我意识到,无论继续还是转行,都是个人的选择。

 

我选择了坚持,拿出了考研时的劲头,白天学习操作,晚上钻研理论,尽管资料稀缺。我逐渐发现,我的工作与入殓师迥异,我们是在进行更为血腥的剔除工作。尽管第一次操作时出了些差错,但我在解剖技术和标本保存上显示出了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技术。

然而,随着生理上的反感逐渐消退,心理上的厌恶和罪恶感却接踵而至。我曾用各种方法来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但效果都是暂时的。在一次深夜的自我对话中,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遗体的主人生前都已同意将身体用于医学研究,我的工作正是在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个认识让我豁然开朗,噩梦也随之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但家庭生活却因此受到了影响。我的妻子发现了我的秘密,她的反应激烈,我们的关系一度陷入僵局。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放弃,我相信时间能够治愈一切。

外界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收入有很多误解,认为我们收入颇丰,但我清楚,我们所做的是国家需要的工作,而非为了追求利润。这份工作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一种转化和延续。从最初的恐惧和遮掩,到现在的坦然接受,成为遗体修复师,或许是我平凡人生中最不平凡的经历。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我们这个行业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