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风起云涌之间,时代更迭、皇权争夺是一件不可端倪的事情。时过境迁,由于封建统治者要防止老臣架空皇权、维护个人统治的绝对地位,所以很少有人可以依旧"盛宠不衰"。 然而,清代的李卫却似乎有一些"与众不同"。身为一介白身,李卫却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雍正帝的心腹爱臣,在乾隆帝继位之后仍然担任重臣。其中缘由,离不开李卫自身的努力。 家境殷实,捐资做官 关于李卫家乡何处,学界众说纷纭。《清史稿·李卫传》中记载:"李卫,清江南铜山人。" 而《浙江通志》里却称是"江南徐州人",也有记载称是槎山人或是丰县人······无论如何,对于李卫这个名垂青史的"先人",各地都争相抢夺。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李卫家境十分殷实。李卫祖上是锦衣卫千户,殷实的家底一直都在,所以李卫从小过的是"富N代"的舒适生活。 依照惯例,李卫应该是抱着"光耀门楣"和"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踏实学习,考取功名而一朝入仕。可李卫不一样,他学习并不好,而且不走"正道"——一心练武,并且还研究出了一些门道。 实行了捐官制度是康熙时期平定"三藩"时,因为缺少军费,所用以银两换取官职,后来此制度就沿袭下来,这也给了家境殷实的家族一条为官的道路。 家境殷实的李家,在康熙五十六年,先是为李卫捐了监生,然后又捐了一个五品兵部员外郎的职务。 在清代,一个兵部员外郎的职位高达9600两白银。要知道,这些银子并不是一个小地主家庭可以承担得起的。

"捐官"一事也足以证明李卫的家境情况。就这样,李卫踏上了官途,开始了他辉煌的官场生涯。 或许,李卫后来能够成为雍正帝的"宠臣"并且得以善终,正因为他的背景相相对而言更加“干净”。 迅速升迁,平步青云 康熙晚年,腐败泛滥。雍正即位后深切体会到这股腐败之风,想要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克己奉公的官吏进行改革,改变官场风气。 李卫为官两年时任户部郎中。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李卫,很快成为了当时党羽林立、吏治腐败局面中的一股清流,雍正皇帝对他很是欣赏,即位后便加以重用。

雍正元年,李卫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上任伊始,李卫针对盐政进行治理,改革旧有盐课,清理积欠十一万余两,拔除盐枭势力,同时查办不少官商勾结的案件。 不到一年时间,云南买卖私盐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他,用了三年时间被提拔做云南布政使。 雍正三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浙江是清朝的海上门户,也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李卫知道这个职务责任重大,曾以"无巡抚之才"婉谢,但并未获雍正应允。 两年后,李卫又升任浙江的总督,管理巡抚事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李卫任职期间造福一方,百姓深受其恩惠,李卫也深得百姓爱戴。继任浙江总督的李灿在奏报李卫离任情景时,描述道:道路上挤满了当地的百姓,脸上全都挂满了不舍的表情。 还有记载显示,李卫到浙江查看海塘时"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应天",足以见李卫在浙江就任时能力突出,深得民心。 李卫在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后可谓是平步青云。十年之间,李卫从五品兵部员外郎,到担任浙江云南要职,并最终官居一省总督,居朝廷一品官员,其升迁之路可谓之快。 清朝时,盐属于官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雍正帝一开始便把李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信任之深。

有优有缺的为臣之道 尽管李卫是个"学渣",但他却深谙"为臣之道"。作为一个臣子,首先要是个"能臣",也要是个能让君主放心的"家奴"。 李卫任户部郎中时,管理银库事务,即便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吏,但他为官刚正不阿。 屡次谏阻一位亲王收缴额外白银的行为。他在走廊上放置一柜子,写上"某王赢钱",连写数日,表明这是非法收入,使得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白银。 被提拔后后的李卫,依旧不畏权贵,敢于当众弹劾满族政要,不怕报复。 有一次,他直接上书雍正,弹劾心腹大臣的鄂尔泰的弟弟结党营私,最终由于涉及到皇权和"利益禁区",只是撤掉了其弟的职务,并没有受到其他惩罚。

在浙江为官,李卫兢兢业业,不仅盐政管理方面业绩突出,还自筹资金修筑海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 正是李卫这种操守廉洁、克己奉公、忠于职守的为官风格,与当时官吏明哲保身、沽名钓誉之风形成鲜明对比,这才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 而让帝王真正的信任,却是因为主动把自己的"把柄"交到皇帝。 李卫为官之后,有不少大臣弹劾他恃才傲物,仗着皇帝的恩宠为所欲为,不把上司放在眼里;他还收下属送给他的礼物······这样的"臣子"绝对是"不完美的"。 相比于同期的年羹尧,尽管战功赫赫,但却不留一点瑕疵在皇帝手中,让皇帝用得一点都不安心。 地位越高,恩宠越大,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要牢记着"保驾护航"而不是"功高盖主"。李卫无疑是有一种大智慧。

三朝元老,终得善终 李卫在康熙时期捐官进入仕途,雍正时期得到赏识,一路平步青云。等到乾隆帝继位后,他依旧可以深得恩宠吗? 到了乾隆皇帝继位,虽然不如雍正皇帝对其赏识和重用之多,但由于年迈的李卫仍然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在朝政中秉公执法,他依旧是那个被委以重用的臣子。 然而,乾隆却看不惯李卫的行为和脾气,批评他狂妄自大。后来,乾隆皇帝在杭州西湖庙内看到李卫塑像。 乾隆皇帝认为李卫身为一介白身,全仰仗着皇帝的恩宠才走到今日,不配被世人供奉,所以就把百姓供奉的李卫和他妻子的塑像给撤掉了。

尽管如此,乾隆帝还是对李卫十分看重的,对他评价也是功大于过,入京师贤良祠就是例子。 此外,由于李卫一生兢兢业业,常常废寝忘食,以至于晚年积劳成疾,在他病重之时乾隆还专门派遣了御医为他治病,对他颇为照料。 然而不过是回天乏力,在五十一岁时孑然长逝。乾隆帝称:"今闻殁逝,深为悼念,实心办事,宣力封疆"。遂按总督的规格给予李卫厚葬。 旧时为官者,首先学会为"臣",才能为"官"。斗字不识的李卫,凭借着一身大智慧,游刃于帝王与百姓之间。 他成为了地方百姓心目中的"大善人",也成为了皇帝心中忠实的"家臣"。少时鲜衣怒马是上天赋予的,而一生荣华恩宠与得以善终全是靠李卫自身努力争取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