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胖东来,或许是当前的消费赛道里,最炙手可热的三个玩家。年轻人为泡泡玛特的Labubu充值信仰,全国超市把胖东来当精神图腾,刚上市的蜜雪冰城则被二级市场追捧,股价一路飙升。
有趣的是,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兄弟,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以及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南男人。
他们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中产排队掏钱?
文 | 饶桐语
编辑 | 西打
运营 | 泡芙
风口浪尖的四个河南男人
过去半年里,来自河南的三家明星消费公司,轮番上热搜。
最先引爆讨论的是蜜雪冰城。今年3月,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一时间,大资金、小散户一拥而上,有人连夜坐高铁去香港开户,也有人不惜撬动1.7亿港元的杠杆,就为赌一把。
后来的结果显示,这些疯狂是值得的。上市当天,蜜雪冰城就大涨了30%,而两个月后的今天,其股价已经从发行价202.5港元每股涨到456港元每股,一扫此前IPO的茶饮品牌股价下跌、破发的阴霾,也连带着蜜雪冰城的创始人,来自河南开封的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俩,成为了身家超过1300亿的河南新贵。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让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俩成为了身家超过1300亿的河南新贵。图 /视觉中国
另一位更加低调的河南新贵,是出生在河南新乡的80后王宁。相比起上市即受追捧的蜜雪冰城,他打造的泡泡玛特在2020年上市,股价一度大幅下跌,直到今年,才算打了个翻身仗,成为无数人“遗憾错过”的股市遗珠。
转变不过发生在这两年。在相继征服顶流女团成员Lisa和泰国王室之后,泡泡玛特正在让全世界“买买买”。几天前,旗下大热IP Labubu新款发售,美国人也要老老实实在凌晨排队抢购。大家这才回过神来,愿意为泡泡玛特付费的,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瞬间推动泡泡玛特的股价暴涨到近200港元。
▲ 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图 / 视觉中国
三家企业的创始人里,知名度更高的,还得是于东来。和几位商界后辈不一样,他很高调,几年来一直在招收总裁班成员,全国奔走帮扶超市,在抖音上和粉丝们连线“传道”。也正因如此,他也是被舆论反噬最快的那一个,先是因为插手员工彩礼被指“爹味”,又在和网红柴怼怼吵架之后身陷争议,最近,他直接删除了个人抖音账号的大多数内容。
一个60后,一个70后,两个80后,三代成长经历不同、性格迥异的河南人,却在今天手握流量密码,始终站在风口浪尖。更相似的是,他们都把握了当下的消费情绪。
蜜雪冰城把握住的,是全民捏紧口袋的趋势。弟弟张红甫曾经说过,诞生在河南的蜜雪冰城,一直自带平价基因,原因无他,因为创始人自己就是“贫民窟出来的学生”。哥哥张红超是70后,出生在河南开封的小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他自己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创业谋生。
或许是自己的生活不易,张红超同样觉得顾客也不容易,大部分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苦学生太多”,因此不管是开餐馆,还是卖茶饮,张红超都把东西卖得很便宜。这种经营理念,在消费升级的年代并不被追捧,却刚好在消费降级的今天大杀四方,成了无数年轻人偏爱的“雪王”。
而胖东来之所以走红,同样是踩中了时代情绪——在大环境不好时,人们或许更加向往乌托邦的存在,一直把“自由美好”挂在嘴边的于东来,很快成为一群人的精神寄托。
▲ 胖东来超市内的标语。图 / 视觉中国
在胖东来,善意被摆到了明面上,那些属于胖东来员工的福利,就是最好的宣传广告。在于东来的规划下,胖东来的非一线员工可以每周只上四天班,受了委屈能得到几千块的“委屈奖”,不光如此,他还要追着高管们休假、出去享受生活。
与之相似,比于东来小20岁的王宁,也在努力构建另一个乌托邦。从创业那一天起,王宁就铆足了劲,要做线下生意。他觉得逛泡泡玛特的商店不是购物,追求的从来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在这个店里呆着,就会觉得生活挺好,能从中得到快乐。
这样的观念,在十年前显得超前又突兀。在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玩具天然属于小孩,成年人只顾埋头向前走。在上行周期里,他们看上去也的确走向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没人能想到,当一些增长的数字停滞,反而是这群成年人,更迫切地想从不会说话的玩偶那里寻找抚慰。
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曾说过,如果要做一个国民级的消费品牌,一定要服务好“山河四省”,即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因为这四个省份加起来超过3亿人。
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抓住当下消费核心密码的,会是四个河南男人。他们是真正从底层生长起来的创业者,或许更懂得用户想要什么。
普通人的胜利
用投资人的话来说,这几个河南男人挑选的赛道并不“性感”——本质不过就是卖玩具、开超市、卖奶茶,这些生意看上去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也不需要太多想象力。
或许正因如此,三家企业在起步之初都不为人看好。王宁记得,2013年,泡泡玛特公司刚创立没多久,他曾经找到过一家头部基金,对方都已经准备投钱了,但到最后时刻,还是放了他的鸽子,转头选择了一家和泡泡玛特类似的公司——同样是卖货,两家公司唯一的区别是,泡泡玛特做线下,另一家则是互联网企业,做线上。
那是全民创业的年代,和互联网沾边似乎是站上风口的不二法门,往往也是专攻线上的企业能够融到更多的钱。王宁形容,那些公司是“创业英雄”,今天A轮,明天B轮,融资以亿元为单位计算,但泡泡玛特却是惨遭嫌弃的反面,因为投资人觉得他们“太慢”,到最后,王宁都快放弃融资这件事,一度决定开放加盟。
好在,彻底走上另一条路的最后关头,一位名叫麦刚的天使投资人,时隔数月看见了泡泡玛特发到邮箱里的创业书。他给王宁打去电话,泡泡玛特终于拿到了第一笔融资。
站在资本的角度,错过泡泡玛特很遗憾,但并不奇怪。很长一段时间里,创投圈对王宁的评价其实是“平凡”,觉得他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带领的团队里也没有精英。这样的履历,放在那个推崇讲故事的年代,怎么看怎么不吃香,人们更喜闻乐见的是“天才少年”一般的叙事。
精英和天才,一度是创业标配。
以安徽走出的“造车大军”为例,蔚来李斌、比亚迪王传福、奇瑞尹同跃和华为余承东,个顶个儿都有漂亮的学历。李斌17岁那年,以安徽安庆太湖县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入读北大。余承东也是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念了西北工业大学,后来又考了清华的研究生。王传福、尹同跃也不例外,分别是中南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的大学生。
▲ 精英和天才,一度是创业标配。图 /视觉中国
相比起来,上述几个河南男人少了很多光环,做的也是小成本的生意。这让他们的创业成功之路,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普通人的胜利。
在人口大省河南,高考本就不易。出生在河南新乡的王宁是80后,已经是四个男人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他最终考上了郑州西亚斯学院,一所郑州本地的民办本科,学广告学,后来才去北大读了MBA。
蜜雪冰城的张家兄弟俩,虽然家里一直很重视教育,但他俩显然没有把读书当做唯一的出路。1996年,哥哥张红超考上了河南财经学院,读成人教育公关文秘专业,一边读书,一边就开始卖刨冰、挣生活费。弟弟张红甫更是,虽然考上了黄河科技大学,却选择退学,加入到哥哥开拓蜜雪冰城的事业里,他管自己叫“创1.5代”。
至于于东来,出生河南农村,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只能早早辍学,出走社会。每次回忆自己的童年,于东来都带着遗憾。他说那时自己不用心学习,经常逃学,没有往家里拿回过一张奖状。十四五岁时,于东来就开始骑着自行车,从许昌前往临颖县城卖雪糕,一路都沿着偏远的村庄走,因为害怕在卖货时见到同学,担心被人看不起。
这还不是于东来早年经历的唯一挫折。此后的20年里,他因为卖黄牛票被保安打过,又因为卖假烟、倒卖香烟进过好几次看守所。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于东来的超市好不容易走上正轨,却因为得罪了别人,导致整个超市被尽数烧毁,有8个人在火灾里不幸殒命。
从什么角度看过去,这四个河南男人的创业前半场,都不能算如意。跟随他们打拼的早期员工,往往也不是从大公司、知名高校高薪聘来的天之骄子,大多数人只是出于“讨个生计”的目的,投奔了这几位年轻的创业者。
蜜雪冰城的高管时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次采访里,时朋说,他不爱读书,14岁就辍了学。彼时,同村的老大哥张红超已经在郑州开店,颇有一番名气。于是,村子里不想再读书的青少年们,纷纷来到蜜雪冰城帮厨。
从某个角度看,虽然少了一些外在的光环,但四个河南男人依旧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足以让一个创业团队慢慢凝聚起来。
蜜雪冰城发展最快的时候,老板们焦头烂额,但时朋依旧觉得自己没什么压力,更没有迷茫过,因为知道张红超兄弟俩有主意,“老板想得对,(我)好好干就行了”。
类似的心境,泡泡玛特的执行董事刘冉也有过。她是王宁大学时代的学妹,跟着王宁做过校园社团的小买卖,后来又追随学长,一群人挤在北京的小出租屋里创业。她说:“那时候我们相信王宁,王宁相信自己。”
河南人怎么做生意?
和名头响亮的几大商帮比起来,从河南走出的豫商,低调,却更接地气。从明清时期开始,这个逐渐壮大起来的群体,锚定的就是民生用品领域,贩卖粮食、药材、布匹……都是一些和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有媒体统计过,在此之前,河南其实已经走出过很多专精于实体零售的豫商,比如双汇、三全、白象等企业的创始人们。摊开他们的创业经历仔细读,都是关于普通人如何白手起家,做大做强一个个小商品的故事,双汇卖火腿肠,三全卖汤圆,白象卖泡面,听起来都不复杂。
▲ 豫商的创业经历,都是关于普通人如何白手起家。图 / 视觉中国
复杂的难题,藏在水下。做线下实体零售,几乎是互联网的反面,它们资产重,依赖人力,这也意味着前期的扩张速度快不起来。拉开时间轴可以发现,泡泡玛特的生意开始于2010年,直到2017年才逐渐盈利,而蜜雪冰城、胖东来的创业史,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蜜雪冰城开出第二个店就整整花了10年,胖东来至今只有位于许昌、新乡的13家门店。
中原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河南人,肯吃苦,也足够有耐心,这让他们愿意去做一些更慢、更踏实的买卖——这或许是土地教会河南人的道理,在这个农业大省,每一穗沉甸甸的小麦,都是日夜耕耘的成果,而洒下了汗水,就能有一定的收成。
在《因为独特》这本书里,作者李翔这样评价王宁的选择:“在所有人都认为移动互联网才是最大的风口时,王宁还在中关村开他的线下店,琢磨收银员到底应该坐着还是站着,音乐声音到底应该是60分贝还是70分贝这样的问题。”
或许是一个巧合,收银员究竟要不要坐着,于东来同样思考过。他的答案是,在胖东来的收银区,员工们身后总是放着一把椅子,能让他们坐着收钱,闲暇时甚至可以看看书。这个执行了很多年的规定,终于在前两年被大众看见,作为胖东来尊重员工的细节,被互联网的看客们咂摸、羡慕。
直到今天,王宁依旧觉得自己是个愿意尊重时间的人。他曾经拿泡泡玛特的电影部门和游戏部门举过例子,这两个部门其实都在大笔用钱、投资,但开会的时候,负责人却能够两个月一句话都不说。王宁不会催促,不会强迫他们必须汇报最新进程,这意味着业务线拥有充足的时间慢慢生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豫商们对钱不敏感。毕竟,贩卖小商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利润有限,这让缺少初始资金、创业原始条件不算太好的豫商们,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每分钱都来之不易,很少会大手笔地豪迈撒钱,反而是事必躬亲,把省钱进行到底。
为了节省成本,王宁做过很多事情。比如早期开店时,对买板材、打桌子这种小事,他都会斤斤计较,反复计算板材和桌子的宽度,选出最省的裁切方式,不让任何一块板材浪费。
好不容易熬到了开店,也不能松懈,大家会争取早一天开业,因为“哪怕多开一个小时,也能多卖一个小时的钱”。为此,王宁想尽办法,甚至跑去请物业经理吃饭,而在泡泡玛特的门店旁边,就有不着急开门营业的大品牌,对于几天的盈利根本不在乎。王宁不能理解,他觉得,这些都属于成本的一部分。
在算账这方面,张红超关注的颗粒度不比王宁低。早期还在做餐饮店的时候,蜜雪冰城的菜单一如既往地朴实,卖3元一个的汉堡,1.5元一盘的炒土豆丝。而这个定价,同样是张红超一点点算出来的——两片面包、一块鸡胸肉、自制裹粉、油和包装纸的成本都算得明明白白,炒菜也是,土豆丝和油的成本会精确到几两,保证价格低的同时,还能有钱赚。
河南人做生意踏实,也成了他们能长久经营的秘诀。后来,弟弟张红甫动过两次让蜜雪冰城高端化的心思。第一次是在2009年,DQ冰淇淋、快乐柠檬等高端饮品杀进郑州;第二次则是在2018年,客单价高到30元一杯的喜茶席卷全国。这两股风潮都让张红甫觉得,自家店面有点“low”,出去都不好意思说是冰淇淋店。因此,蜜雪冰城一度开出了名为“My Share”和“M+”的高端店。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高端店业绩不佳,哥哥张红超认为原材料没有变化,卖高价是在欺骗消费者。于是,蜜雪冰城还是后撤一步,退回平价饮品的价格带,至今没有改变。
走出去的,留下来的
尽管创始人都来自河南,但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让三家零售企业各自奔向不同的远方。
三家企业里,蜜雪冰城是最先出海的那个。2018年,跟着喜茶、奈雪的脚步,蜜雪冰城也开出了第一家海外门店。不过,前两者选择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后者则是越南。
▲ 蜜雪冰城在越南的门店。图 /视觉中国
之后几年,蜜雪冰城布局东南亚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22年初,越南、印尼两地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550家。这样的扩张速度,让张红超一度喊出颇有野心的目标:两美元,让全球人民吃好喝好。
那段时间,蜜雪冰城门店全方位铺开,张红超兄弟俩开始着手打造更强大的供应链。据晚点LatePost报道,高层对于公司的定位,一度从“认为蜜雪是卖水的”,变成了“蜜雪是做粮食的”。的确,现在包括郑州在内,蜜雪冰城光是仓库就有27个,还有生产水果、茶叶等各种原材料的五大生产基地,向全世界超过4.5万家门店源源不断地送货。
也正是这样的图景,让股民们坚信蜜雪冰城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茶饮品牌,它的股价得以持续走高。
有趣的是,起家于河南的蜜雪冰城,也在老家遇到了更多更年轻的竞争对手——总有更便宜的茶饮品牌,开在它们旁边。在河南新乡走上一圈,你能看到“365天全场饮品第二杯1元”的“冰淳茶饮”,名字、风格都和蜜雪冰城一脉相承的“蜜乐雪”,吉祥物变成一只兔子的“冰润茶饮”,每家都卖着相似的柠檬水、冰淇淋、三拼奶茶。
对此,河南消费者的解释是,蜜雪冰城已经是个大品牌了,当然也有了品牌溢价,在这里,人们乐意于选择更草根的饮品。这是新品牌野蛮生长的机会。
泡泡玛特则走得更远,不同于从河南老家发迹的蜜雪冰城、胖东来,王宁创业之初就剑指一线城市,开出的第一家门店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欧美汇购物中心。
从2020年开始,泡泡玛特开启全球化。不同于刚刚开店时的精打细算,账面上的钱多了,王宁开始要求自家员工们“再大胆一点”,讲究在“核心国家、核心地区、核心城市”开店。有时候,员工们一算账,不敢开,怕租金太高,收不回成本,反而是王宁鼓励他们,让大家不要拘泥于算财务账。
如今,泡泡玛特开店的确遵照了这一法则,陆续将门店铺向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清一色的超一线国际大都市,具体选址,也都锚定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巴黎牛津街、法国卢浮宫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如今的泡泡玛特不差钱,但王宁说,这样做更多是因为这些地方游客多,包容性强,和品牌的用户画像也更契合。
三家企业里,只有胖东来,依旧还坚守在河南,新店也不过是从许昌、新乡开到郑州。不过,胖东来有自己走出去的方式——靠自有商品,横扫各大商超。如今胖东来的商品里,有30%都属于自有品牌,在帮扶步步高、永辉等诸多超市时,正是这些标着“DL”标识的面包、精酿啤酒和果汁,填满了它们的货柜,成为全国消费者抢购的爆款。
▲ 被帮扶的永辉超市内,胖东来自有产品前人山人海。图 / 视觉中国
增长是飞速的。根据于东来的说法,在2024年,胖东来自有商品的销售额是20亿元,对外输出不过6个亿,但到了今年,胖东来自有商品的预计销售额会增长到60亿元,而对外输出比例会占到惊人的一半。
这种模式,或许不会让于东来太累。毕竟,早在十年前,是他本人亲自关掉了十几家门店,原因是“店太多太累,只是想简单一些”。但面对粉丝越来越高的“走出河南”的呼声,胖东来是否还能安守如今的规模,在不断的纷争中,于东来又是否能活得自由、快乐,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参考资料:
1、《因为独特》,李翔
2、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甫讲述万店创业史 FoodBud食品资本局
3、于东来的背后,站着一个崛起的“土味河南” 财经无忌
4、蜜雪冰城出海路:既有螃蟹,也有坑 36氪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