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正式亮相,实战测试成功击落乌军无人机,俄罗斯在吃了这么多次无人机的瘪之后,终于是开窍了。
▲俄罗斯展示的激光反无人机系统
01.俄罗斯终于开窍,激光反无人机系统首次实战亮相一战成名
2025年6月,俄罗斯国防部发布了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视频,视频中是俄军机动防空部队使用新型激光武器,在500米外击毁了一架乌克兰FPV自杀式无人机,无人机瞬间起火爆炸,化作一团火球直直摔了下去。
这是俄军首次公开激光武器实战画面,标志着其正式将定向能武器纳入防空体系。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其发布的时间却颇为耐人寻味。
就在视频发布不久前的6月1日,乌克兰间谍发动了著名的“蜘蛛网行动”,数百架自杀无人机通过特制的卡车集装箱,被运到俄军空军基地附近,随后倾巢而出,对基地内的俄军飞机发起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摧毁了俄军十几架宝贵的战略轰炸机。
“蜘蛛网行动”不仅作为蜂群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教科书式运用被写入了军事教材,更加暴露了俄军长久以来在反无人机方面的疲软无力。
从2022年,图-95战略轰炸机基地遭无人机群袭击,到“蜘蛛网行动”乌克兰蜂群无人机突袭俄军轰炸机机场,乌军屡屡得手的背后,是俄军传统防空系统的屡屡失效。
▲“蜘蛛网行动”中被摧毁的俄军轰炸机
在吃了这么多次无人机的瘪之后,现在俄军终于是开窍了,终于认识到,传统的防空系统在对抗低慢小蜂群无人机时的无力。在21世纪的新时代战争中,军队将会面临的是新时代的威胁,这时候,就必须拥抱新时代的防御系统。
因此,在俄乌战争开战三年多之后,俄军终于选择了拥抱激光武器,而俄军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的实战首秀,也确实没有辜负俄罗斯官兵的期望。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俄军选择在库尔斯克前线验证激光武器——该地区日均遭乌军无人机袭击超50次,传统的铠甲-S1、道尔M1等防空系统因拦截成本过高、拦截效率低下等问题,被证明无法有效对抗无人机,激光武器的实战首胜,标志着反无人机战争正式进入“光束纪元”。
02.俄军激光武器实战首秀的背后,再一次证明中国的路走对了
虽然俄军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的实战首秀,结果不负众望。但是,很快就有眼尖的军事分析家发现了“盲点”,那就是俄军这次实战中使用的那款激光武器,怎么越看越像是中国制造的“神农”系列激光武器系统呢?
▲中国“神农”激光反无人机系统
军事分析家发现,俄军展示的激光武器系统,其核心组件(包括30千瓦激光发生器、折叠式雷达天线)与中国民企研发的“神农-3000”民用激光安防设备高度相似,俄罗斯虽对光电窗口排布和雷达外形进行微调,但整体架构沿用中国方案。
也就是说,俄军这次使用的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可能是对中国货的山寨版本,也有可能是从国际市场上买的二手核心零部件,然后在俄罗斯的工厂进行“拼好机”式的国产化组装。
03.中国激光武器技术已然领先世界,俄罗斯模仿中国实属合理
虽然俄军采用的,可能只是我国民营企业研制的激光安防装备方案,但是已经足够让俄军的反无人机实力提升一个台阶了。
▲中国天盾反无人机系统
因为我国在激光反无人机系统这方面很有先见之明,各大厂商推出了大量产品,尤其是前不久我国的“天盾”反无人机系统,更是在实战中大显神威。
此前,沙特阿拉伯利用从中国购买的“天盾”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实战中以21发21中的好成绩,成功击落了全部敌方无人机,打出了拦截成功率100%的好成绩,沙特少将直接向中国团队颁发了勋章,中国激光武器也一战成名。
这次优异的实战表现,立刻引发了全世界对中国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的关注,直到这时有些人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中国早已走在了激光反无人机的前列。
而俄罗斯这边,由于长期以来在电子技术方面的短板,俄罗斯的国产激光武器研制进度一直是差强人意,俄军自研的“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虽立项于2012年,但研制这么多年来,反而暴露了多个技术瓶颈。
首先最大问题就是功率不足:最大输出仅10千瓦,测试中甚至无法有效击穿无人机复合材料外壳,而且可靠性也很低。2023年测试中,曾因散热系统故障,导致3次任务中止,最离谱的是,就这么一个性能落后的玩意,偏偏又很俄式传统的傻大黑粗,机动性很差,需要用重型拖车运输,部署速度远慢于无人机蜂群突袭节奏。
▲电科集团发布的宣传材料
相比之下,中国哪怕是民营公司研制的“神农”激光安防装备,也远远领先于俄罗斯,其直接采用商用级电源模块和模块化散热设计,可在皮卡车上快速部署,且连续运行时间达8小时以上。
所以俄军最终选择直接“复刻”中国民用激光安防装备方案,这一举动也算是对中国的认可,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在“激光反无人机”这条路上的选择,不但是走对了,而且很有先见之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