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追尾凯迪拉克XT5

小米SU7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舆论持续发酵。公众不仅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展开热议,也再度引发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风险对比的广泛讨论。

抛开技术层面分析,仅从保险行业数据看,新能源车险的出险率和赔率高于燃油车。这直接推高了新能源车的保险定价基准。以小米SU7为例,曾被网友吐槽“车险保费贵过玛莎拉蒂”。

聚焦此次事故,有三大核心问题备受广大新能源车主的关注:

其一,在“人机”交织操作的情况下,怎么界定责任归属?这次车险怎么赔?

其二,高额的新能源车保费是否合理?未来有没有下降的可能?

其三,反思此次事故,如何更加完善对新能源车主们的保障?

本期《财知道》试图解答。

怎么界定责任,怎么赔?

针对此次事故的责任,更多的争议围绕人和车展开——是驾驶员的疏忽还是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故障造成的?

一名专注保险领域的杨律师告诉记者,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复杂的,需综合驾驶行为、车辆技术、车道路环境等多方因素,尚待有关部门在查清事实后,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事实上,自从2016年特斯拉发生首起智能驾驶事故之后,类似的事情,国内外的多个品牌都发生过,且事故的责任认定都引起较大争议。

小米SU7 Ultra追尾凯迪拉克XT5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表示,参考过往案例的结果,往往驾驶员会被判定承担主要责任,车厂免责。这背后有多层原因:“目前国内的智能驾驶均未达到自动驾驶的L3级别,明确了驾驶员是驾驶安全的责任主体,智能驾驶只是辅助工具;此外,车辆事故数据都由车厂提供,他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他分析道。

此次怎么赔,需要依据官方未来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上述律师表示,若为车辆责任,则由车厂承担;若为驾驶员或其他车上人员责任,则由责任人承担,车险会根据合同约定进行理赔;若判定均有责任,则按比例共同承担。

据记者了解,小米汽车与人保、平安、太保和阳光共四家险企合作,定制统一的车险方案。有基础版和尊享版两个版本,主要区别在于第三者责任险和驾乘险的额度,基础版的保障金额为200万元和30万元/座,尊享版为300万元和60万元/座。

小米SU7 Ultra追尾凯迪拉克XT5

一名车险理赔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此次事故会涉及机动车损失险、驾乘险以及第三者责任险等险种的理赔。其中,车辆按照全损赔偿给车主,三名逝者按照所投保的驾乘险进行赔偿,护栏损坏则由第三者责任险进行赔偿。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的保费曾被网友质疑过高:“售价20多万元的小米SU7,年保费为6000—8000元,而指导价为65.08万—101.88万元的玛莎拉蒂Grecale基础版保费却只要6000元左右。”

对此,小米汽车官方进行了回应,称“保费由合作保险公司进行定价,按照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进行承保,条款主要围绕‘三电’系统提供保障,全面涵盖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并强调,符合目前售价区间为20万—30万元的市场主销新能源电动轿车的整体保费定价水平。

新能源车险贵,贵在哪里?

不仅仅是小米su7,新能源车型比燃油车的保费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这几组数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达4395元,较燃油车高出63%;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主要承保新能源车的比亚迪保险,其2024年的车均保费约为4500元,显著高于其它险企约2065.44元的车均保费平均值。

新能源车车险合理吗?为什么贵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维修成本贵。从设计说起,新能源车多采用全铝化车身的一体冲压技术,以及电池等核心零件的特殊性,导致一旦碰撞损坏,只能“以换代修”;此外,零件的成本也很高,供货渠道单一,维修壁垒较高,受过三电系统维修培训的维修人员少等原因,都导致了维修成本贵。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零配件价格比燃油车高30%-50%。

二是事故率高。新能源车起步加速快、静音等特点,反倒容易埋下事故隐患;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主又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占比超过50%,因为驾驶习惯等原因,这个年龄段司机的事故率也大幅高于平均水平;更关键的原因是,不少网约车“伪装”成家用车进行投保,使用时间长,发生事故的概率自然也更高。

三是赔付率高。中国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24年新能源车险赔付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行业承保2795个车系,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保险行业亏个不停,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达1409亿元,亏损达57亿元。2023年亏损金额是67亿元。

小米SU7 Ultra追尾凯迪拉克XT5

以上“三高”,被保险行业人士称为新能源车险的“三座大山”。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甚至不少车主都经历过“被拒保”,尤其是赔付率高的车型、驾驶里程高疑似网约车的车辆。

不过,车主们不用担心了,投保的问题今年已经妥善解决。1月2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引导行业搭建了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车险好投保”平台。如今,已有32家财险公司接入,且不得拒保。车主们还能在平台上比价,透明又省心。

保费未来有望降低吗?

先说答案:有!这是不少保险行业人士的判断,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高赔付率是阶段性现象,随着赔付率降下来,价格自然就被打下来了。他们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维修成本有望降下来。《意见》明确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比如,“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督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严格落实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技术开放”等破解渠道单一难题、降低“三电系统”成本等。

其次,高赔付的风险正在进一步分散。“车险好投保”平台正常运行,截至2月25日,“车险好投保”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8.5万,承保11.4万辆新能源汽车。后续越来越多的险企加入,更有效分散新能源车险高赔付的风险。

再次,智驾技术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最近召开的上市险企业绩发布会上,有险企高管表示,已和部分国内自主品牌车厂共同验证,使用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后,出险率有小幅下降,赔付率较为理想。

小米SU7 Ultra追尾凯迪拉克XT5

最后,风险定价会越来越合理。《意见》提出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比如创新采用根据行驶时长收取保费,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家用车,都会收取更加合理的费用,让家用车的保费大幅降下来。”一位大型险企的高管解释道。

这对车主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同车主的保费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如果车主驾驶习惯好,保费越来越便宜,反之,驾驶习惯不好的车主,保费则可能越来越贵。

给新能源车市场又会带来什么改变?不同车型保费差距也很大,市场用脚投票,不购买那些保费高、出险率高的车型,青睐那些保费低、出险率低的车型,倒逼车企把车造好。

目前,政府、保险公司、车厂、维修厂商等各方都在努力,随着产业链各方的协同、维修成本的控制和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建设等落地,新能源车会迎来保费向燃油车看齐,甚至更低的一天。

保障如何完善?

反思小米SU7事故,暴露了新能源车保险保障的哪些不足之处?

第一,智能驾驶相关事故中,车辆系统故障与人为操作问题的界限模糊,导致责任归属也模糊,容易引发理赔纠纷。

第二,智能驾驶已经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了,而新能源车仍缺失智能驾驶专属保险。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66.4%。但目前仅有少数车型推出了智能驾驶专属保险。

第三,目前的智能驾驶技术未达到自动驾驶L3水平,驾驶员才是责任主体。在投保工作中,欠缺相关的安全教育。

在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看来,目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评估,对技术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必须强调驾驶员的监控责任,不能激励用户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系统,否则会导致更多的风险事故发生。

小米SU7 Ultra追尾凯迪拉克XT5

根据国际通用的SAE(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标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 L0-L5 六个级别,L2为部分自动驾驶,需驾驶员监控,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L5则是完全自动驾驶,也称无人驾驶。

张翔告诉记者,目前大多量产车处于L2-L3之间,国内称这个过渡阶段为“智能驾驶”。“没有明确的规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导致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难。”他认为,新技术上市有试错的过程,但要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加强管理,尤其是引入第三方进行数据监管,才能让责任的归属更明确和清晰。

王国军则指出,随着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需要针对不同级别的智驾功能,制定更加细化的保险条款,明确在不同场景下的责任划分,引入更多与智能驾驶相关的风险因素,完善对于新能源车的保险保障。

在此提醒新能源车主们,千万别把“智能驾驶”当“自动驾驶”,自己才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另外,也呼吁新能源车厂家,少一些对智能驾驶功能夸大的宣传营销,在推动相关技术更加成熟、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加完善的智能驾驶安全保障方面下真功夫。

目前,已经有人保财险、平安产险、众诚保险等多家险企与车厂合作推出智能驾驶专属保险,由车厂进行投保,为车主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过程中提供保障。有保险业内人士透露,小米汽车也投保了智能驾驶险。另外,小鹏汽车等车企也宣布将推出智能驾驶险。

南方+记者 张艳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者】 张艳

289财经热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