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7月11日电(李东标)安徽省滁州市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如何挺起工业“脊梁”?今年以来,当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不断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推动工业经济提档升级、扩量提质,高质量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航拍滁州市琅琊区工业园区。新华网发(张志东 摄)
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晶体材料、红外镜头、辐射探测器……走进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新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该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潘磊介绍,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达2.3亿元,占营收比重约23%,同比增长112%。其中,重点加强了红外光学后端业务的研发和投资力度,带动当年红外光学业务销售收入超8亿元。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滁州市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完善政策体系等举措,不断推动创新驱动提速增效。
在全柴集团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工作。(全椒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全椒县全柴元隽氢能项目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一种厚度仅为12微米的质子交换膜,这种外形酷似透明胶带的产品又被称作氢燃料电池的“芯片”。目前,元隽氢能与南京金龙、安凯客车合作开发的氢能公交车已在该县正式投入使用。
聚焦产业重大需求,滁州市强化科技支撑与应用示范,围绕光伏、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截至去年底,滁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353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增量、总量均居全省第三。
以产聚才 打造创新创业“强磁场”
发展未来产业需要人才支撑。位于滁州高教科创城的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搭建新能源电驱系统平台。
去年5月,安徽大学与滁州市深化战略合作,成立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校企双方围绕光伏、半导体、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创新要素对接,加快推动“难题”变为“课题”。
航拍滁州高教科创城。新华网发(张志东 摄)
“滁州坚持以产聚才、以教育才,创新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滁州市人才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市结合资源禀赋,把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与智能家电、新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作为重点人才招引方向。
面对企业的“求贤若渴”,滁州积极探索实行校企“订单”培养机制,帮助58家企业与13所中高职院校开设“苏滁定制班”“全柴冠名班”等,精准培养急需技能人才3200余名。
作为首批落户滁州的光伏企业,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德臣说,滁州市主动帮助对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隆基光伏班”,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让滁州隆基成为整个集团公司的重要人才基地。
得益于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滁州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一季度,该市新引进“新三样”项目61个,实现营收超50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精准滴灌 让“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今年3月,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小核酸灵活工厂项目顺利交付,目前正在进行调试,并接受客户审厂验证。
经过10年发展,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多个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并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在基因合成、引物合成、抗体等生物技术关键领域参与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通用生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鼎力支持。”该公司董事长雍金贵说,“滁州对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强大后盾。”
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区一角。新华网发(张志东 摄)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滁州市通过政策倾斜、机制“倒逼”、要素汇聚等举措,在创新主体培育、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成效明显。截至去年底,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突破300家。
针对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两高一轻”特点,滁州市还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政策。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滁州市还按比例给予奖补,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良好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滁州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建立“科技副总”“企业家绿卡”“一企一警”等帮扶机制,开设12345热线“企业诉求1号键”话务端,创新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深入联企、深度助企”系列帮扶活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今年1至4月,滁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2%、居全省第1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3户,总数达2713户,稳居全省第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