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街坊注意啦

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顶流”

上纪录片了

人文纪录片

《一代真儒湛甘泉》

分为上下两集

总时长约60分钟

已陆续在全网各平台上线

《一代真儒湛甘泉》纪录片邀请资深央视导演杨涛担纲总导演,以湛若水一生命运为经,思想演进与教育实践为纬,展开叙事。从他的童年坎坷遭遇,到江门师从陈献章的命运转折,以及与王阳明的“一见定交、共倡圣学”的千古佳话,再到创办书院、教授门徒的四处奔走,全景展现了湛若水的人生际遇、思想发展与心路历程。

北有王阳明

南有湛甘泉

在明代中叶,从广东增城走出的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与王阳明共执学界牛耳,《明史》评价“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北王南湛,二人在学术上是对手、是竞争者,在道义上是知己、是好友。

回溯历史,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北京的夏天,34岁的王阳明在吏部讲学时,与40岁的翰林院庶吉士湛甘泉相遇,二人身份地位悬殊,却因“倡明圣学”的相同志向而互相欣赏,“一见定交”。

从学术发展脉络来看,明代理学发展至中叶,心性之学盛行。王湛之学虽同属心学,却因方法论差异形成双峰并峙。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心即理,良知本具”,“格”为正,“物”为念(正心),注重内在觉醒;湛甘泉认为“随处体认天理”,提出“心物合一,天理需外求内证”,“格”为至,“物”为天理(穷究物理)讲究实践验证,二者互补,奠定明代心学根基。王、湛二者相争,反而形成了学术共生的局面。

大兴书院

教育变格局

要读懂“南有湛甘泉”,不仅看学术成就,更要看教育成就。在位于广州越秀的南粤先贤馆,56位先贤中,湛甘泉位于其间,其人物介绍将教育家与理学家的身份同列。

2016年,广州增城宁西街南香山山麓发掘出莲花书院遗址,400多年前,湛甘泉就在此处授课。这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创办的40多所书院中的一座。

书院是湛甘泉讲学、进行学术活动的场所,在传播心学思想的同时,培养心学人才,使许多学者得到心学的洗礼,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明代书院和心学的蓬勃发展。

大兴书院、鼓励交流,他的教育实践深刻改写了中国教育的地理格局。在他的推动下,明代广东书院数量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浙江,首开广东书院的勃兴局面。更重要的是,他将心学教育从精英圈层推向民间社会,使岭南从文化边缘区域转变为学术重镇,有力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目前

该纪录片将于

7月2日和3日23时

分别在广州电视台

综合频道各播出一集

诚邀各位街坊锁定荧幕

跟随《一代真儒湛甘泉》

一同见证岭南心学宗师的

不朽智慧与光芒

湛若水的故事

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转发给小伙伴

一起解锁这位“宝藏男孩”

News

来源 | 广州增城发布、南方+客户端

整合 | “广东发布”编辑部

编辑 | 卓映紫

校对 | 罗健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