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飞抵东京,却在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会谈中刻意回避关税议题,仅强调“很高兴来日本”。次日,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向媒体坦言:“国家利益不容妥协,即使美方设定期限,日本也不会让步。” 这番表态令一贯以“交易艺术”自傲的特朗普罕见陷入被动,此前他多次威胁对日本加征30%关税,甚至抱怨“日本每年出口数百万辆汽车却不买美国车”。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曾被视为“亲美派”的石破茂政府展现出日本政府十年未见的强硬姿态:拒绝捆绑谈判驻军费用、抵制汽车关税、保护农业市场。这场僵局背后,是日本在历史教训、经济现实与地缘博弈中的绝地反击。
经济命脉的生死线:汽车产业绝不能丢
石破茂的强硬核心在于汽车产业,这是日本输不起的“国运之战”。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高达400亿美元,占对美总出口的30%,直接支撑着全国558万人的就业。若美国加征25%汽车关税,每辆日系车成本将飙升4000美元,产业链断裂风险将使日本GDP蒸发0.59%,相当于损失870亿美元。更严峻的是,三分之一的日本车企已在关税压力下考虑将生产线迁往美国,如果成真,日本将重蹈上世纪制造业空心化的覆辙。
这种恐惧源于历史教训: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间接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如今特朗普要求日元升值以维系美元霸权,被日方视为历史重演的前兆。石破茂在5月2日接受日本电视台专访时斩钉截铁地表示:“绝对不接受汽车关税,绝不让日本就业受影响!” 这种表态背后是全民共识:日本网民甚至批评谈判代表赤泽亮正“过于谦卑”,要求其维护国家尊严。
选举政治的倒逼:农民与工人比美国更重要
7月20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成为悬在石破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前自民党需赢得至少125个席位才能维持多数优势,但内阁支持率已因“礼金券丑闻”暴跌至31%,创下石破茂执政以来的最低点。农民作为自民党的传统票仓,成为谈判中的“高压线”。美国要求日本大量进口牛肉、大米等农产品,但据预测如果全面开放市场将导致本土大米产业损失1.2万亿日元,北海道八成牧场破产。这种代价对选举中的自民党而言无异于政治自杀,石破茂明确排除“牺牲农业换取汽车关税豁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日本民众正承受着经济萎缩的煎熬:2025年一季度GDP下降0.2%,家庭实际收入跌至1990年水平,超市大米价格同比暴涨30%。在东京街头,抗议者举着“不要用我们的饭碗换关税”的标语,这种民意压力迫使石破茂必须展现“护国者”形象。
美国软肋的暴露:经济颓势与债务危机给了日本筹码
日本敢于强硬的关键底气,源于美国自身的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下跌0.3%,创下2022年以来最差纪录;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至86,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民众对经济的预期指数更是跌至13年谷底。更致命的是美债危机: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4月10年期国债利率单周飙升至4.49%,创“911事件”以来最大涨幅。若维持这一利率,美国每年国债利息将占财政收入的25%。而日本作为美国最大债主,手握1.13万亿美元美债。5月2日,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公开表示,这些债券“可以成为与特朗普谈判的筹码”。日本金融机构已开始将美债转化为短期票据施压,尽管安倍政府曾承诺不将美债武器化,但石破茂显然打破了这一禁忌。
战略自主的觉醒:从“戴红帽”到“举竹刀”的历史轮回
回望30年前的日美贸易谈判,历史正以讽刺的方式重演。1995年,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在日内瓦会谈前,向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赠送竹刀,桥本当即将刀尖抵住喉咙展现对抗姿态,不久后双方达成互利协议,桥本更因强硬形象当选首相。
而2025年4月,当日本谈判代表赤泽亮正访美时,特朗普赠予他一顶“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红帽子,赤泽当场戴帽陪笑的照片传回日本,引发舆论哗然,被痛批“丧权辱国”。这种屈辱感加速了日本战略转向。石破茂政府开始探索“去美国化”路径:加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产业链整合,推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创新,在中美博弈中采取灵活外交。日本学者项昊宇指出:“将安全与经济命脉绑定于美国,必然承受不对等同盟的代价。” 这种觉醒在民间发酵,共同社民调显示,72%民众支持政府对美强硬,仅有15%认为应当妥协。
僵局背后的博弈逻辑:谁先眨眼谁就输
当前的日美对峙,实则是双方在比拼“谁更能承受痛苦”。对特朗普而言,经济颓势与大选压力迫使他急需贸易政绩:共和党关键票仓的农场主因日本拒购大米损失23亿美元,汽车工会则抱怨“对日加税反致美国车更贵”。但对石破茂来说,痛苦更为直接:日本债市遭遇38年来最冷拍卖,20年期国债认购倍数跌至2.5,40年期国债认购量创13年新低;若谈判破裂,美国关税将触发日元暴跌,进一步推高进口能源价格。然而,石破茂的“拖延战术”正显现效果。特朗普可能会暂缓原定8月1日实施的关税,转而威胁“50天内未停火就制裁俄罗斯石油的买家”,这一表态被解读为转移矛盾的信号。而日本则利用喘息期布局后手:联合欧盟建立芯片供应链,在墨西哥扩建汽车工厂,甚至探讨用人民币结算部分对华贸易。
结语:日本“强硬”背后的时代变局
当贝森特在东京世博园参观日本未来科技馆时,展厅里一台无人驾驶的丰田氢能源车正平稳绕行。这款搭载国产芯片、不依赖美国技术的汽车,恰似当前日本战略的隐喻,在霸权挤压下探索独立生存之路。石破茂的强硬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日本对时代变局的清醒回应:当美国单边主义瓦解多边贸易体系,当“经济安全”取代“全球化红利”成为新主题,依附型战略已无法保障生存。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警示:“若全盘接受美方条件,日本将沦为经济殖民地。” 这场僵局终会以某种形式的妥协收场,但日本举起的“竹刀”已留下深刻划痕,它标志着美国对盟友“予取予求”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分裂而现实的经贸新秩序正在降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