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 通讯员 王义博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种梅花下种茶。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

这首明朝诗人王稚登书写的《西湖竹枝词》,照进了现实。

5月9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梅家坞村、翁家山村、满觉陇村、茅家埠村四个景中村的五户村民自发采购八棵果梅树苗和两棵白玉兰,栽种在自家茶园中。

栽种好的新梅在初夏微风中舒展嫩枝,俨然一副“梅茶共生”的景象。

上种梅花下种茶,西湖景区茶园里,古诗词照进现实

西湖街道供图

“果梅树苗种下去后,真的挺漂亮的。”梅家坞村村民徐名骏感叹。

徐名骏是90后“茶二代”,他家的茶园有约10亩,他帮着家里打理茶园已有9年了。

这次在自家茶园里栽种果梅树,他说是受到了《西湖龙井茶诗词》一书的启发。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茶园不只是茶树的天地,茶树与白玉兰、果梅等花卉树木相伴相生,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年初我就萌生恢复诗中美景的设想。以前总以为单一作物好管理,总想着把茶园‘打扫’干干净净,现在发现老祖宗传统种植的智慧里藏着生态密码,多样化的种植系统才是长久之计。”他说。

此前,他家茶园里已经种下三棵柿子树,但种果梅树还是第一次。

这次,他先尝试种植一棵。

“接下来还准备再多种一些,以茶园的四角为起点,逐步往里,这样不仅让茶树有了树荫,茶叶能长得更好,也更美观了,还有额外的经济收益。”

他说,这棵刚种下去的梅树4月结果,6月成熟,预计很快就能尝到新鲜的梅果了。

上种梅花下种茶,西湖景区茶园里,古诗词照进现实

西湖街道供图

“梅树和茶树,是互相滋养、和谐共生的。”满觉陇的村民胡俊晖说,根据历史记载和村里老人所述,梅茶间作的种植方式自古就有,梅树发达的根系能有效固氮改良土壤,其舒展的树冠在盛夏可为茶树遮挡烈日,落叶又能转化为天然有机肥。

果梅粉白相间的梅花与翠绿茶园相映成趣,能够吸引络绎不绝的摄影爱好者。

待到梅果盈枝,这些果实还将成为制作传统糖桂花的重要原料。

西湖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村民们自发组织的茶园种树活动,一方面传承了西湖龙井茶文化,让古诗中描绘的茶园盛景在现实中得以重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龙井茶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从茶叶经济,到茶楼经济,再到茶园经济,通过打造别具一格的茶园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带动茶旅融合,促进茶文旅、茶研学等茶产业多元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