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最近,国际新闻里炸开了一条大消息,源头就在伊朗,伊朗有个威望极高的宗教大佬,98岁的阿亚图拉纳赛尔・马卡雷姆・设拉齐,做出了一个能影响很多人的宗教决定。
阿亚图拉·马卡姆·希拉齐呼吁全球信徒对特朗普和 内塔尼亚胡进行执行,并宣称他们是“上帝的敌人”
没想到这次裁决点名的竟是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在伊斯兰教法里他俩被判定为 “穆哈里布”,直接翻译就是 “与真主为敌的家伙”。
按伊朗宗教法,犯这种事儿的人可能面临死刑、剁手剁脚、钉十字架或者被赶走,刑罚都特别狠。
这个裁决可不是普通的表态,它相当于一份长期有效的宗教 “追杀令”,对全球穆斯林信众都有约束力,号召大家对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采取行动。
这一裁决公布后,瞬间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各方都在密切关注后续发展。
在美国佛罗里达,一向张扬的特朗普这阵子却变得异常低调,他的出行队伍不再是往日常见的4辆车,而是瞬间膨胀到12辆,全副武装,安保人员神情紧张,连路线都一再更改。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中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把自己包进了一套价值百万美元的高端防弹衣里,据说这衣服不仅能挡子弹,还得定期更换制冷芯片,以免人在里面被热死。
这不是哪国开战了,也不是情报出了重大漏洞,而是一份来自伊朗、贴在德黑兰街头的“死亡通缉令”,震得两人像惊弓之鸟。
发这份“通缉”的不是哪个政府部门,而是一位年近百岁的伊朗什叶派宗教大佬设拉齐,他签发了一道宗教法令,名叫“法特瓦”,翻译过来就是“宗教死刑判决书”。
这份法特瓦点名了两人: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称他们为“穆哈里卜”,在伊斯兰教义中这是对真主宣战者,是极罪,结局只有两种:要么斩首,要么钉死。
更吓人的是,这道命令不用靠军队去执行,也不需要政府批准,直接对全世界的什叶派信徒公开下达。
意思就是,任何一个信仰虔诚、心中有怒火的信徒,哪怕是在餐厅端盘子或是送外卖,只要有机会,都能被认为“行正义之事”。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伊朗以及什叶派世界,这样的法特瓦是有执行历史的,从刺杀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到袭击美国目标,这种“圣命”曾多次化为真刀真枪。
如今这种古老而致命的判决被用在两位世界级的前任与现任领导人头上,意味着他们今后每一步都可能踩在地雷上。
无论是在白宫旧友的聚会上,还是在自家别墅晒太阳时,他们都必须时时戒备,因为敌人可能就在街角,目标明确,动手就是一念之间。
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而是被包装在信仰外衣下的全球追杀令,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哪怕背后有国家、特勤、武装力量支撑,也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对某些人来说,杀了他们不是犯罪,而是通往天堂的“正道”。
这场让两位政坛大佬如临大敌的危机其实源头非常“简单”:一句嘴快话,一次没关好的麦,先是特朗普在自家社交平台上发疯似地发言:“哈梅内伊算什么?不过是个穿长袍的政客,我随时能摆平他。”
这话在美国听起来可能只是典型的“特朗普风格”,但传到伊朗却是彻底引爆了宗教怒火,在西方世界,政治人物可以被拿来调侃,但哈梅内伊可不仅仅是伊朗的最高领袖,更是全球数千万什叶派穆斯林心中的精神权威。

对虔诚信徒来说,哈梅内伊的地位类似“真主在人间的声音”,你拿这种角色开玩笑就等于是往信仰上吐痰,在宗教语境里这不仅是不敬,而是赤裸裸的亵渎,直接踩到了最不能碰的红线。
而内塔尼亚胡的“翻车”就更典型了,他没在公开场合说话,而是在以色列的一次高层闭门会议中,情绪激动地爆出一句:“该砍下那条毒蛇的头!”
虽然这番话原本是内部发泄情绪,但以色列高层的会议内容被伊朗情报截获了,随后伊朗媒体迅速报道、推波助澜,把这句话直接解读为“谋杀宗教领袖的企图”。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口水仗,而是直接被写入了“法特瓦”,也就是宗教层面的死亡裁决书,换句话说这不是“我们不爽你”,而是“你必须死”。
这两句话一个明着羞辱、一个暗里喊杀,双重挑衅,一下子把事情从政治矛盾升级成宗教冲突。
在什叶派的世界观中,这已经不是两国政府吵架,而是对“真主的代表”动手的血仇,必须清算,而最可怕的是,这种清算不靠军队,不讲程序,而是靠一群看不到的“执行者”。
就像当年那个被法特瓦盯上的作家拉什迪,他因为写了本“异端小说”,被伊朗宗教领袖下了死亡令,几十年过去没人记得他书里写了啥,却还是有人在纽约冲上去捅了他十几刀。
施暴者甚至没读过那本书,只知道“干了这事就能上天堂”,这正是宗教清算的恐怖之处:它不像军事打击那样有战机起飞、导弹预警,而是随时可能有人冲上来、毫无征兆。
所以如今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再怎么重兵护卫,也没法挡住来自“看不见的信徒”的袭击冲动,这种“没有敌军、只有信仰”的追杀,比导弹还难防。
真正让人头皮发麻的不只是那份“法特瓦”贴在伊朗街头,而是它已经悄悄渗透进了西方社会的角落,不是军队调动、也不是外交战火,而是一种无形的追杀意志,已经变成了某些人眼中的“人生使命”。
比如,德国警方最近抓了三名年轻人,没发现他们有炸弹或枪械,但他们手机里存着的,是特朗普在佛州海湖庄园的地下通道结构图,这种东西不是随手下载能找到的。
而在芝加哥的图书馆监控画面里,一名中东裔学生悄悄用激光笔标记了特朗普车队每天的行进路线,显然早有预谋。
更离谱的是,在巴黎一名修复教堂的工人被搜出工具箱时,竟然藏着一份印有“法特瓦”原文的副本,旁边还夹着特朗普女儿婚礼的宾客名单。
这些人没有统一的组织,也不见枪林弹雨,但行动的方向却出奇一致,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但他们都指向一个目标:完成“神圣任务”,而在伊朗本土这种追杀的“合理化”更是已经制度化。
在宗教学院里,“法特瓦”不再是政治话题,而是被印进了教材的内容,学生不只是要读懂命令,更要学会怎么发音“斩首”和“钉死”,老师讲得很认真,学生背得很熟。
在伊朗的圣城库姆,当年签署针对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追杀令的那支金笔被供奉在博物馆里,玻璃展柜旁边已经预留好一个空位,写着“设拉齐签署特朗普裁决笔,待展”,这不是复仇而是一种集体仪式的期待。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连普通老百姓都卷入了这场“全民追杀”,印着特朗普头像的飞镖靶在德黑兰市场卖得火热,成了居家娱乐新品。
巴基斯坦的宗教用品店甚至热卖“追杀令”宣传册,一本本寄往德国、法国、甚至美国,连伊朗的出租车电台都在播放一首新编民谣,歌名就叫《献给新目标》,歌词里藏着暗号和嘲讽,听众心照不宣。
这场“去中心化的报复”已经不需要军队和枪炮,它藏在快递盒里、留学生中、甚至一名花匠或园丁的身影后面。
总统任期会结束,但这种“天命任务”的追杀没有终,一旦被定性为“穆哈里卜”,那你面对的不是一国敌意,而是信仰世界的宣判。
参考资料
中时新闻网——伊朗宗教领袖下令追杀特朗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