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这是一次被市场高度关注的决定。有分析指出,降息信号向市场清晰传递出美联储稳定经济的决心,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引导资金从低风险的债券等资产向股票市场转移,推动股市整体估值中枢上移。换言之,降息应给资本市场带来兴奋,按理说风险资产也应当迎来显著上涨。然而,这些现象并未真正发生,有些令人出乎意料。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个更为引人注目的市场现象是,降息后资金继续源源不断涌入货币市场基金。据行业研究机构Crane Data的数据,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资产已达到创纪录的7.7万亿美元,仅在9月的前四天,就有超过6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一数据在降息周期初期尤为耐人寻味,它意味着即便利率下降,投资者依旧大规模持有现金,不愿轻易转向风险资产。

外界原本的解读是,降息会迫使投资者从“现金池”迁移到股票或其他高风险资产,以寻求更高收益。然而,这种逻辑在现实中并未立即奏效。原因在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仍然相对可观。截至8月底,100只主要货币市场基金的七天年化净收益率约为4.1%。这一水平虽然略低于加息周期的峰值,但仍远高于商业银行储蓄账户的0.6%平均利率。对于投资者而言,把资金留在货币基金中不仅安全,而且具备合理的回报。因此,降息并没有触发资金的迅速流出,反而强化了货币基金“安全避风港”的地位。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市场情绪的偶然反应,更揭示了资本流动的一种结构性现实。当美元依然牢牢掌握着资金定价权,当美国金融体系依旧是全球资金最可信赖的配置场所的时候,现金就不会轻易离开美元资产。同时,美国市场中的资金极为充裕,大量资金云集,利率这一资金价格只会走低,难以走高,这意味着减息的空间很大,加息则毫无可能性。事实上,现在全球投资者手中握着的,不只是简单的现金,而是一种对美元体系的信任。这种信任使得资金即便在利率下行时,也宁愿停泊在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工具中,至于是不是会追逐高估值的股票,这要由科技以及市场来决定。从现在的情况看,至少这样的潜力是明显存在的。

安邦智库的资深研究员指出,资金充裕,资金价格只低不高,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基础,也是现在美国经济以及美国市场的基础性现象,因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就能看到很多金融现象的根本逻辑。

首先,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美元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依旧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美国投资者才敢于把7.7万亿美元的现金放在货币市场基金里,而不担心其信用风险。

其次,现在投行与证券业的分析和预测,在屡屡出现误判的情况,往往会显得很“疯狂”。他们需要为客户找到解释,解释为何大量现金的存在,解释大量现金仍旧滞留在基金中,解释美元的强大为何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当然,这些解释往往是事后的、修辞性的,是试图在逻辑上补足对市场误判的合理性。

第三,从资金价格的角度看,这么大规模的现金存量,意味着资金价格不可能真正上去。换言之,资金供给是极其充裕的,利率的上行空间本就有限。正因为如此,美联储才有条件降息,而降息的必要性也由此显现。然而,同时,银行体系的结构决定了降息空间并不大。银行的负债端成本已经居高不下,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会迅速压缩银行的息差空间,进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美联储虽然选择了降息,但并不会像过去那样连续大幅度地下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

第四,这种现金现象也意味着,美股的上涨潜力仍然存在。因为现金并不是永久的“死钱”。当投资者认可减息已是“正常的轨道”之后,一旦市场出现明确的投资方向,尤其是当估值有所调整,或者新的增长故事出现时,这些现金就会成为推动股市的巨大活力。现在它们只是静静地停泊在基金中,但实际上,它们就是在等待出击的“火药库”。

第五,未来美国经济能否维持增长,甚至达到3.5%的水平,关键要看科技突破。如果人工智能、新能源车等领域能够在今年或未来释放新的突破性成果,那么这些充裕的资金将会迅速追随科技浪潮,推动新一轮的增长与投资。如果没有这种突破,美国经济就会停留在现有的稳定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行,但也无法高看。换句话说,资金的存在提供了潜力,而科技突破决定了潜力能否变成现实。

总之,这种从“现金墙”出发的逻辑,属于是“第一性原理”的判断,也就是回到最原始、最基本的出发点。市场中的很多复杂解读,最终都可以回到一个简单的问题:钱到底多不多?当这个问题得到回答,很多其他的推论都顺理成章。美元的地位、银行的利率空间、股票的潜在上涨、投行的解释策略,乃至未来经济的走向,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判断。这样的判断往往不会错,除非在逻辑链条上出现了认知性的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联储的首次降息并没有引发资金的剧烈迁移,而是让市场更清晰地看到了现金的规模以及现金的沉淀。这种沉淀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投资者并非不愿承担风险,而是选择等待。他们等待估值更合理的入场点,等待科技突破带来的新故事,等待市场信号更明确的时刻。一旦这些条件出现,现金将会转化为推动力,而不是负担。(来源:安邦咨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