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爱情是文艺创作永恒的话题,可当爱情和残酷的现实交融在一起时,它的结局就会拥有许多不同的可能性。

像《薛平贵与王宝钏》这样的作品,就是打破童话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这是一出仅属于王宝钏的悲剧。

她苦守寒窑18年,独自熬过漫漫长夜,等回来的却是当了西凉王、有了美娇娘的薛平贵。

为了补偿,薛平贵将她封为皇后,然而只当了18天皇后,她就撒手人寰,像是在成全薛平贵的两难人生。

王宝钏的死,对于薛平贵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两人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否有真实的原型?

爱情坎坷,命运悲歌

王宝钏骂街,这是京剧爱好者很喜欢调侃的一个桥段,出自著名唱段《武家坡》。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王宝钏从小就受到大家闺秀的教育,怎么可能做出骂街这种事情?

其实,“骂街”并不是真的骂街,只是王宝钏对伪装成纨绔子弟试探她身份的薛平贵的回击。

借着她的唱词,观众也能狠狠发泄内心对薛平贵的怨气。

薛平贵假扮见色起意的陌生人,掏出一锭银子,让王宝钏跟他走,和他做夫妻。

王宝钏的回复是,这锭银子她不要,送给男人的老娘作安家钱,买白纸糊白幡办丧事,给男人挣一个孝子的好名声。

这是经典的骂人骂娘不带脏,听得观众是连声叫好,毕竟置身于这段故事中,没有人会不为王宝钏而委屈。

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连兰因絮果都算不上。

王宝钏与薛平贵初相见时,女方是相府三千金,是家里最受宠的小女儿,吃穿用度无一不奢华。

而男方只是个街头混混,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学识修养,只有拳脚功夫勉强能看。

爱情故事里烂俗的英雄救美桥段,发生在他们的身上,王宝钏被救之后,对薛平贵一见倾心,发誓自己非他不嫁。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必然得不到长辈的支持和祝福。

疼爱女儿的丞相说什么也不肯看着女儿跟一个穷小子一起受苦,因此宁愿充当恶人,也要坚决阻止王宝钏。

可一心向往爱情的王宝钏,此时心里装着情郎,什么父母姐妹都顾不上了。

为了嫁给心上人,她竟然选择脱离相府,放弃富家千金的身份,心甘情愿去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一气之下,她的父亲也不再劝说,同意了她断绝关系的要求。

在王宝钏脱下华丽的服饰,背着简陋的行囊走出家门时,她和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就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成婚之初,薛平贵确实待她很好,温柔又体贴,看着她时满怀怜惜。

可惜好景不长,国家纷乱战火燃起之后,薛平贵毅然决然从军出征,留下王宝钏一个人守着寒窑过活。

两人分别之前,彼此许下承诺,要对对方不离不弃。

王宝钏做到了从一而终,薛平贵却渐渐忘记了初心。

他与西凉国的公主相识,被美人的一腔热忱打动,在西凉国舒舒服服当上了驸马,还有了一儿一女,俨然是幸福无比。

在他陪着公主母子三人享受天下美食时,王宝钏正独自在寒窑前的草地里挖着野菜。

难以下咽的苦涩野菜,对于可怜的王宝钏来说是唯一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

昔日衣食住行都需要下人来服侍的大小姐,现在学会了独自一人打理简陋的寒窑,学会了在大冬天的冰水里洗衣服,甚至差点儿就沦落到上街要饭的地步。

贫贱夫妻,到头来命运轨迹完全不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对于薛平贵的背叛,作者给他找了个正当的理由。

他以为王宝钏率先背弃了他们的爱情,另寻他人下嫁,这才心安理得地接受公主的示好。

说是误会,但实际上,一切的误会都来源于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极度不信任。

打从心底里,他就对这段感情抱着不能长久的想法。

所以在得知王宝钏对自己的“背叛”之后,他没有想过亲自求证,而是顺水推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受害者。

不仅如此,当他意识到两人中间可能产生了误会时,他还以如此下作的方式调戏和试探王宝钏,再一次伤害了这个可怜又坚强的女人。

这出戏码,越是看到后面,观众对王宝钏越是同情,对薛平贵也越是愤恨。

最后误会解开,真相大白,王宝钏还必须以牺牲的方式来成全薛平贵所谓的圆满。

薛平贵在她和公主之间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尊谁为原配。

迫于压力,他在认祖归宗之后,把王宝钏封为皇后。

但他心底,对公主一家人显然更加亲近,也更加愧疚。

于是做了18天的皇后之后,王宝钏落寞地离开人世。

谁也不知道,她究竟是了无遗憾地离开,还是含恨而去。

18年的苦守寒窑,仅仅换回了18天的荣华富贵,而且,这份富贵还不是王宝钏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

她为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利益,身后没了强大的娘家支持,身边也没了闺中密友的陪伴。

那漫长的18年,她是独自一人苦苦支撑着走过来的。

如若不是心力交瘁,身体底子已经被掏空,她也不会那么快地离开。

而她的死,诚然引起了薛平贵的痛苦,但这个负心的男人,心里更多地还是放松。

因为他不必再在两个女人中纠结,而是能够好好守着他喜欢的小家过日子。

故事虚构,情节却真

从这出戏诞生开始,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就被改编成了许多形式的艺术作品。

有京剧,有地方剧种,还有现代的电视剧,甚至还走出国门,被改编成了话剧。

但无论艺术形式怎么改,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薛平贵和王宝钏的形象也一直非常鲜明。

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后,很多观众十分好奇,这么清新脱俗的大渣男,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原型?

又或者说,薛平贵就像陈世美一样,只是一个被污名化的男性角色?

对此,专家们查找资料回溯时间轴,给出了答案。

他们普遍认为,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属虚构,就算真的有历史人物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那相似之处也许只是某一个情节而已。

总体来说,整个故事的大纲都属于艺术创作。

先来看看薛平贵的身世,戏剧中设定他是皇帝流落在民间的亲生儿子,后来得以和皇室宗亲相认,并且成为皇位继承人,最终君临天下。

按照故事的时间线来看,他的亲生父亲应该是唐肃宗,而唐肃宗的继承人是唐代宗。

那么,薛平贵对应的身份就是唐代宗。

可是在相关的史书当中,没有任何提到唐代宗流落民间的经历,大唐皇帝的儿子去给西凉国当驸马,这个设定就更是离谱。

从薛平贵的身世来分析,故事的虚构性已经是板上钉钉。

再看看西凉国存在的合理性,这又会进一步佐证故事的虚构。

历史上的西凉国是个相当短命的王朝,它存在的时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的时间线完全没有重合之处。

如果把西凉国当成唐朝的附属国,那就真是颠倒史纲了。

虽然有许多证据都能证明,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只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但故事中的情节和中心思想,却又能在现实中找到惊人的对应。

千金小姐和穷小子的爱情,古今中外都不少见,感性的小姐往往会为了爱情而放弃自我,心甘情愿地为爱奔赴。

这是一场以良心铺就的赌局,如果能赌赢,那么幸福和快乐就是最终的结局;

但如果赌输了,王宝钏就会具象成一个个现实的人。

世人对于这出戏码的评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过去,对薛平贵的抨击是评价中的主流声音。

他那过分自私的自尊心,对妻子全然的不信任,对爱情和承诺的辜负,以及在登上皇位之后凉薄的表现,都被观众所诟病。

但是现在,人们抨击的对象从薛平贵转移到了王宝钏的身上。

王宝钏在戏剧中承受了所有的苦难,在戏剧之外还成了女性教育自己的反面教材。

爱情争议,始终存在

当他们的故事再一次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潮时,人们评价一个姑娘恋爱脑的语言是:

“要论挖野菜,王宝钏都没你会挖。”

在这一部分人看来,王宝钏的悲剧完全是自作自受。

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绝大多数父母宁愿自己吃苦受罪,都不愿意看到儿女在婚姻中受委屈。

他们会擦亮眼睛,凭借自己多年来行走社会的经验,帮着考验孩子选择的另一半。

站在王宝钏父亲的立场上来看,自己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宝贝女儿,突然有一天告诉自己,要和一个身无长物的男人成亲。

如果不同意,女儿还要翻脸,和家里的所有人断绝关系。

这样的做法,如何能不让含辛茹苦的父母心寒?

而且在薛平贵的面前,她的表现也让观众无法苟同。

她是为两个人的爱情做出最大牺牲的人,所以完全不必在另一半面前自轻自贱。

平等和尊重,这是婚姻当中的底层逻辑。

可是王宝钏却总会在两人的相处中抬高薛平贵的身份,无数次强调自己的心甘情愿,以此来满足薛平贵的那颗自尊心。

久而久之,平等在两个人中间渐渐消失,薛平贵会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

后面的愧疚也好,自责也罢,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王宝钏的去世,更像是薛平贵内心愿望的现实投射。

只有这个被他辜负的女人离开了,他才能放下所有心理包袱,一身轻松地生活。

不合时宜的恋爱脑,往往会害了自己,所以王宝钏挖野菜,也已经无法再引起观众的同情。

不过还是有另一些人认为,王宝钏本就是悲剧的受害者,所以不该在现实世界里继续背负骂名。

古往今来,为了爱情而奔赴的女性那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王宝钏一样,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痛苦。

归根结底,门当户对并不是评判一段婚姻的根本标准。

她的问题,并不在奔赴寒窑这件事情上,而在错信了薛平贵的人品上。

爱情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它也不受理性控制。

所以王宝钏的形象不该被片面地归纳为一个恋爱脑,更不该在快餐式的生活节奏里被污名化。

在漫长的戏剧发展过程中,不是没有人对他们的结局感到遗憾,试图改写这个故事。

但无论怎么改写,王宝钏始终是故事里弱势的一方,薛平贵也没有为他的错误而付出代价。

张爱玲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薛平贵以为最后的团圆结局能够抵消王宝钏18年来承受的所有苦难,他对于王宝钏根本不够体谅,可在故事里依然被写成一个好人。

然而张爱玲一边为王宝钏打抱不平,另一边却认为,这样的写法没有问题,含蓄才是京戏的可爱之处。

也有剧作家把薛平贵辜负王宝钏的情节彻底删掉,将他们二人的误会通通消除。薛平贵最终成了保家卫国的战神,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迎来了美满的结局。

可是无论怎么改写,那份属于原版故事的遗憾,终究还是长久地存在着。

结语

关于王宝钏的人物看法,观众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戏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一定现实情节的投射。

批判故事的主角不要紧,但在看待现实的情感问题时,还是应该尽量客观理性,不要被情绪裹挟着做出错误的判断。

参考资料

谁替王宝钏出口气? 北京日报

大怨种就是我?恋爱脑鼻祖王宝钏有话说 北青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